您现在的位置: 小通草 > 小通草炮制方法 > 正文 > 正文

是什么样的宝藏ldquo永生花rd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8/24 23:20:24

说起古代的“永生花”,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绒花”或是“绢花”。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自然之美与人类艺术有机结合的产物”——通草花。

民国以前,通草花不仅是平民女子的心爱之物,更是皇室贵族争相佩戴的饰品之一。

通草花的起源

古时候,爱美的女子将鲜花作为头饰。鲜花虽然美丽,但花期较短,慢慢地就出现了人造“永生花”。

用通草制成的“永生花”,质地轻软、色调秀雅,可与真花媲美。一开始,因为制作工艺繁杂,且原材料稀有,只有皇室妃嫔才有机会佩戴。

根据《中华古今注》中的记载:“冠子者,秦始皇之制也。令三妃九嫔当暑戴芙蓉冠子,以碧罗为之,插五色通草苏朵子……”

我们了解到,在秦始皇时期,妃嫔们就已经将通草花制成首饰插在发髻上了。

通草花的制作

那么通草花的原料是什么?又是怎样制作的呢?

唐代本草学家陈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遗》中提到:“通脱木,生山侧。叶似萆麻,心中有瓤,轻白可爱,女工取以饰物”。原来通草花的原料是一种生长于山间的植物,名叫“通脱木”。

将通脱木的内茎趁湿时取出,经过漂白、切片、裱草、剪花、捏花瓣、粘瓣、做叶、传杆、塑形、着色、栽盆、装框等多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

同时,从“女工取以饰物”这样的说法中,我们得知,也许从唐代开始,通草花就已经由“皇室御用”变成了女工也可佩戴的“平民之物”。

到了“以戴花为美、把日子过成诗”的宋朝,通草花的制作工艺愈渐成熟。苏东坡的《四花相似说》中这样形容道:“荼縻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海棠花似绢花,罂粟花似纸花。”

在苏东坡的眼中,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结合人类智慧艺术加工而成的通草花,就如真的荼靡花一般清新雅致、超凡脱俗。

而明末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描述:“只见两个妇女,喫得面红颊赤。上手的提着一瓶酒,下手的把着两朵通草花。”便能清楚地佐证通草花已经成为大众装饰品。

如果大家对通草花的制作比较感兴趣,可以参考以下视频,利用身边的资源,亲自动手做一朵吧!

通草花的盛行

到了清代,通草花才真正盛行起来。

那时,商贾繁荣、人文荟萃的扬州城涌现了一批从事通草花制作的“能工巧匠”。他们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

康熙年间,制花艺人庄生为两淮盐政官衙制作了通草花仿真盆景,被孔尚任赞为“天工”。

雍正元年,清宫造办处开始制作通草花。一部分做成首饰用于宫内女子佩戴,另一部分用于宫廷年节陈设、日常陈设等。后来,随着需求越来越多,通草花被专门纳入“花儿作”。

乾隆年间,因乾隆皇帝宠爱的富察皇后生活朴素,常“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使得皇宫内眷争相效仿。

而通草花在当时并非专供后宫嫔妃佩戴,宫女嬷嬷们也以它为饰品,只是在外观和制作工艺上会有所差别。

仿真度极高的通草花,除了可以做首饰,还可以用来“营造气氛”。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元宵省亲时,大观园内竟花红柳绿,春意盎然,这有点违反自然规律吧!

原著中是这样解释的:“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原来这些“红花”和“绿叶”都是人造的,一部分用通草制成,为的就是营造欣欣向荣的景象。

通草花制作技艺融汇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的诸多理念,融入了制作者深邃的思想情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每一件成熟的作品均可达到形神兼备、活色生香的艺术效果,具有较高的观赏、实用、收藏和文化艺术价值。

遗憾的是,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各种社会因素,通草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老一辈的手艺面临失传。

制作技艺的传承

如今,会此技艺的师傅更是寥寥无几,目前,通草花制作技艺传承人有三位,分别是戴春富老师、钱宏仁老师以及周春涛老师。

戴春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独创了通草花的鸟雀粘毛技艺,并将扬州雕漆与通草首次结合起来,开拓了通草花的制作手法。

经过大半辈子的实践与创新,他的通草花作品享誉中外。

年,戴春富老师制作的《琼花》《菊花》参展江苏首届民间艺术节,年作品赴参加法国巴黎中法文化交流工艺美术精品展;他的通草花盆景和挂屏多次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展览会获金银铜奖。

同样执着于这份事业的还有钱宏仁老师。钱宏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从小受到其兄钱宏才的影响,耳濡目染之下,钱宏仁少时就学会了制作通草花。退休之后,他有了更多时间去打磨这项技艺。

年,钱宏仁制作的《傲霜秋葩》获得了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三位传承人中,入行较晚的是周春涛老师。年,凭借对通草花的热情,他放弃了原本的工作,拜戴春富老师为师,正式踏入通草花的世界。

多年来,他加倍努力、反复练习,只要师傅做了,他就跟着学。终于有所成绩,耗时9个月的通草花作品《蟹菊图》曾获得江苏省工艺美术品大赛银奖。

通草花的制作细致繁琐,除了技巧和经验,最需要的还是耐心。对于年轻人来说,最难得就是能静下心来专注于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了。

目前,还是有一批后辈愿意跟随前辈的步伐,继续将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对此,三位传承人满怀希望。

同时,他们期盼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通草花制作技艺的传承队伍中来。

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

扬州通草花源于自然,超越自然,形象优美,以假乱真,深刻蕴含了人们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和中华民族非凡的文化创造力。

通草花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财富,被誉为“一朵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

年,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非遗扬州

作者:黄小柴、张肖迪

校对:王海艳

编辑:李亚晴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扬州,你早晚得来!

长按下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otongcaoa.com/pzff/81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小通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