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小通草 > 小通草生理特性 > 正文 > 正文

武汉肺炎中医怎么破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5/26 2:52:40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比较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中医和西医对传染病的认识理论体系不一样,西医是从病原微生物的角度,比如说,细菌、病毒、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原虫等等,这都是病源微生物,冠状病毒属于病毒里面的一种,所以西医认为这次的肺炎是冠状病毒导致的。中医不是这个概念,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是从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来分析,因为一年四季气候不一样,所以自然界存在着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这是正常的气候特点,人生活在自然界中,适应这种气候,不会导致病变,这叫六气,是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但是如果气候的变化超过了正常的限度,人体不能耐受了,忍耐不了了,就导致了疾病,这就叫六淫。六淫就是不正常的大,这种气候特点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就会导致疾病。除了风、寒、暑、湿、燥、火之外,还有温毒和疫疠邪气。这个温毒和疫疠邪气本身不标志病变的性质,是强调它的传染性。比如说这次的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我们中医就把它认为是疫疠,疫疠是指它的强烈传染性。人们认为所有的传染病都叫做温疫,这个概念有点偏颇。为什么呢?有的疫疠它导致的病变是寒性的,有的导致的病变是热性的。临床表现有的表现为寒,有的表现为热。就是说,有的病人他初起特别怕冷,同时又发热,以怕冷为主,发热不如怕冷明显,这叫恶寒重发热轻,这种我们中医把它叫做外感寒邪,如果传染性非常强,古代就管它叫寒疫,古代也有寒疫这个名称。如果病人表现为以发热为主,发热重恶寒轻,如果传染性很强,就把它叫做温疫。从病因上说叫外感风热,如果传染性强了就叫做温疫。所以说,我们中医对疫病的认识,不都是现在人们说的温疫,有瘟疫也有寒疫。

至于说这次的冠状病毒所导致的肺炎是寒疫还是温疫,那就要根据具体病人来分析。因为我没有到临床第一线,没有观察,没有发言权,我只能说它现在传染性非常强,它是疫疠邪气导致的病变。至于属于寒疫还是温疫,那应该在临床上去观察。

我觉得冠状病毒从西医角度来说,对病变的致病微生物认定很准确。从我们中医角度来讲,统称都是疫疠邪气造成的。具体是寒是热,我们要到临床上去观察,辨证论治。我的看法对不对请同道们指正。

很多专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也拿出了预防的方案,我觉得见仁见智,都有可取之处。总的来说,我们中医的预防方法和西医很多地方是相同的。比如说空气流通、不到人群密集之处、对病人采取隔离、经常喝温水、戴口罩、见面别握手。我们古代中国人见面是作揖,尤其是现在是春节了,见面作揖不握手,这是非常科学的,避免互相的传染。这个中医和西医没有太大的区别。从药物防治的经验来讲古代有很多防治经验。比如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都有一些措施,比如制成药物,通过烧烟熏进行预防。具体来说,我自己认为关键是人体免疫力的强弱。《黄帝内经》讲的很清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的免疫力强,抗病能力强,一般不会得病。“邪之所凑,气气必虚”。体质虚的人就容易得病。从增强免疫力的角度,简单用一些防治的药物,比如玉屏风散,只有三味药,黄芪、白术、防风这三味药。它能够固表,什么叫“固表”呢,增强人体体表对自然界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增强免疫力。黄芪、白术、防风这三味药药性偏燥,所以也都不是所有人都合适。有的人,比如阴虚的人就不太合适,可以配合着生脉散,现代成药有生脉饮。生脉散是人参或者党参、麦冬、五味子,这里面就有养阴生津的药物,这两个方配合起来玉屏风散、生脉散一共是六味药,既能补气固表,又能养阴生津。对于增强免疫力,非常有好处。但是它对外界的邪气作用不强。主要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疾病已经开始流行了,必须芳香辟秽。清代喻嘉言,有个说法,在疫病在没有发病之前,先饮芳香正气药,采取预防措施。藿香、银花、苏叶、白芷,这些药物都有辟秽作用。所以我建议用玉屏风散、生脉散,这两个方合起来一共有6味药,再加上藿香、银花、苏叶,一共是9味药,既能够增强免疫力,又能够辟秽解毒。同时如果有湿的话,还能去湿,芳香,能够化湿浊。如果用成药的话,玉屏风散有颗粒剂,6克一袋可以冲服,生脉饮有口服液,一袋玉屏风散和一支生脉饮,再配上藿香、银花、苏叶,各5克开水冲,送服玉屏风散、生脉饮和贞芪扶正胶囊就可以了。药物量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偏,这样能够保持即不伤阴,又不伤阳,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同时能够辟秽解毒。应当说明的是,这是预防的方法,不是治疗用药。我个人的看法,给大家作为参考。

武汉病毒性肺炎的思考

武汉的病毒性肺炎肆虐,作为中医人,我要传播中医,希望大家都能因中医而避免感染,因中医而更健康。为此,我已经连续两次撰写长篇文章,并且,撰写数十条微博,谈我对于武汉病毒性肺炎的思考。本文是第三篇关于病毒性肺炎的长篇思考。

01

扶正的重要性

有人跟我说,前线医护人员在抢救病毒性肺炎病例,你们中医人却在分析五运六气,讲如何养正扶正,这跟治疗病毒性肺炎有什么关系呢?

有关系的。十七年前那场声势浩大的非典运动结束不久,钟南山院士就对记者说:“90%的非典病人是‘自限性’的,只要好好休息,就可以自己康复。93%的病人自己能完全好转。因此,感染非典,首先是支持疗法,而不是特效药。”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非典没有特效药,“支持疗法”不是特效药。而若能好好休息,恢复正气,那么,正气就能帮助病人自动康复。正气才是康复的关键,不是药物!

这也应了《内经》的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所以,面对病毒性肺炎肆虐,养正扶正非常非常重要。

02

湿毒为患,预防当重视祛湿

北京刘清泉院长赶赴武汉,年1月22日他从武汉发回消息:“今天会诊50多病,基本明确发病规律,湿毒为主,阳明热闭”。从中可以分析,湿热疫毒的可能性大。

一方面,清热化湿类药方,如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达原饮、连朴饮等方子的使用机会更大一些;另一方面,白虎加苍术汤、升降散等也将有用武之地。

这句话的信息量非常大。由此我们知道了应该如何预防病毒性肺炎,即加强化湿,尤其是在疫区的朋友。我推荐三个化湿的药方:

一则,

三仁汤:薏仁30,白豆蔻6,杏仁(打碎)10,厚朴6,通草6,滑石20,淡竹叶6,姜半夏30,水煎服,日一剂。(单位:克,下同)

二则,

藿朴夏苓汤:藿香6,姜半夏10,茯苓15,杏仁10(打碎),薏仁20,白豆蔻6,通草6,猪苓10,淡豆豉10,泽泻10,厚朴6,水煎服,日一剂。

三则,

雷氏芳香化浊法:藿香6,佩兰6,陈皮10,姜半夏10,大腹皮6,厚朴6,荷叶6,水煎服,日一剂。

以上三方皆平和,无毒。凡是舌苔厚,或黄厚,或厚腻者,都建议马上服。使湿浊得化,则可断绝病毒性肺炎感染的机会。另外,亦可用藿香正气液,也有不错的效果。建议体质偏于湿盛,或湿热内滞的朋友赶紧囤点藿香正气液,有备无患。

正常舌苔是薄白的,读者请对着镜子自己观察一下,若见舌苔变厚,当注意化湿。

年底我就在临床上发现,湿浊内滞的病人特别多。因为我在南宁工作,我分析其原因,因为己亥年大运为土运不及,脾虚,运化无力,容易导致湿浊内滞。

再者,南宁地处南方,长年气候偏湿。武汉我没有去过,但武汉位于长江边上,估计湿气不会少。有资料显示,武汉最近两个月一直处于阴雨天气,湿气很重。亦有人说,武汉人喜欢吃小龙虾喝啤酒,啤酒性凉,最能增湿。从刘清泉院长提供的信息来分析,当地在年底至今应该也是处于湿盛状态。若脾虚而化湿无力,导致湿滞为患。更兼有冬温,湿合于温,即成湿温证。

年12月份,为年己亥年终之气,岁土不及,少阳相火在泉,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少阳相火,主运少羽,客运太徵。是为寒热错杂,脾虚之机。

到了2月4日立春,将进入年庚子年,金运太过,金偏凉燥,则金气发挥作用,则湿浊自化。且初之气主气为厥阴风木,风木动则湿浊亦消。

脾主运化,三焦升降,由脾鼓运。若中焦阳气和畅,则上下气顺;若脾阳不振,则湿浊内生,阻滞上下气机。湿郁则易化热,湿热内蒸,变生大病。所以,预防之法,必先去其湿,湿去则脾气宣畅,上下气机自然不滞。

武汉的病毒性肺炎能扑灭吗?

能。一定能。

理由如下:

一则,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都行动了起来,加强预防;

二则,有中医专家已经赶赴武汉,相关的治疗方案马上就会出笼;

三则,五运六气正在变化,客气的少阳相火已经退位。即使病毒仍然肆虐,但到了2月4日立春,变成庚子年,大运为金运太过,燥能祛湿,湿浊自然缓解;

四则,我们已经有了治疗非典的经验。

年庚子年到了三之气,5月20日至7月21日,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少阴君火,

主运少宫,客运少角,二火相临,没有寒水。若仍有病毒,可能会有所变异。

至五之气,9月22至11月22日,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少阳相火。

火气当令,可能仍会有温病发作,估计其病机与肺燥津伤有关。

我们一定要加强预防。我还是要强调,

预防就是扶正。预防和治疗是两回事。治疗要对证病机,辨证用方,所以该用寒凉药还是要用的。预防是针对的是正气,要扶正,那么,寒凉药不建议滥用,以免寒凉伤阳,导致正气更虚。

06

预防的关键在于养正

如何预防呢?

不妨参考《内经》的观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如此则正气自足。而最忌“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这是伤正的行为,久则必伤其身。

今时受多种因素影响,人们体质普遍下降了。分析其原因,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则,饮食质量下降,今时的农业用了过多的化肥和农药。今时的肉类饲养进入互相伤害模式,各种添加剂,各种促生长激素,各种抗生素,各种毒药,这些最终都进了我们的五脏六腑,伤害着我们的健康;

二则,电子产品泛滥,导致心神外浮,正气内损;

三则,普遍运动减少,阳气不能宣畅,阴浊内滞;

四则,环境恶化,特别是雾霾最伤肺阳,肺损则易患疫病,因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五则,社会工作节奏快,压力大,肝气易郁,肝郁则克脾,导致脾虚。肝郁则心火不旺,导致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因为体质下降,正气不足,就容易导致疫病流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高度重视养正,要深刻地认识到,养正关乎健康。若不养正,不但容易罹患各种慢性大病,更可能患了疫病。因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otongcaoa.com/sltx/7808.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小通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