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年岁末,习惯性地上网,看油麻菜的博客有没有更新,居然看到一篇介绍十堰任之堂主人的博客。一口气读完了文章,意犹未尽,双手号脉,不要挂号费,武当山脚下……不知道为什么,心中居然有股难以言喻的冲动,总想去看看。接着,又上百度看了老师的博客,以及老师的前两本书,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去十堰走一趟。一方面是想看看病,调理调理身体,另一方面则想出去散散心透透气,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可以留在那里学医。想不到一个微小的念头,居然在后来如愿以偿……虽然我已经毕业了三年,也在湖北武汉读过书,但由于专业不是中医,对中医界内的事情却知之甚少。自从零八年开始看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我就对中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零九年时,把便去广州中医药大学考非医攻博,结果因为差了几分而失利。这三年以来,却一直在从事着与中医毫无关系的商业,但是心中始终没有放下中医。人在江湖,心在医途。每周我都必看梁冬的国医堂节目,用以解心中的中医之渴。不知道多少次都梦想遇到一个好中医,拜他为师,跟他学习,希望能走上中医之路。听人说,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时,之前最好要慎重地发一个愿。为此,我还特意地跑去花鸟市场,买了鸟放生,并发愿要学好中医。于是,我就决定趁年底休假,去一趟湖北。一切都是那么顺利,火车站下车,转公交车几个站,就到盐业公司下车,在吃早餐的地方,二堰桥边,一打听任之堂大药房的具体位置,老板信手一指隔壁说,这就是嘛。哈哈,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在门外一看,它是那么地不起眼,那么地普通,打从前面走过去,都很容易忽视,但是这里却因为他的主人而变得与众不同。它就像未凿开的璞玉,又像一个不起眼的匣子里面装着传世瑰宝。普通的装饰,里面却深藏着仁之心。这就是——任之堂!后来,听老师说,中医和西医不同之处,中医看重的是和尚,西医看重的是庙。中医要以毕生提高自己医德医术为关键,至于诊所药房嘛,没有必要搞得太富丽堂皇。搞得太好了,反而会拉开与普通老百姓的距离。这就是任之堂走的中医路线,走的是简验便廉的平民老百姓路线。于是我在车厢宾馆安顿好后,便进到任之堂大药房了。我现在仍然记得那天的情景。我是那天的第二个病号,前面是个捂着腮帮子的小伙子,他问老师这个病能不能很快治好?疼得他很心烦。老师看了看小伙子的腮帮子说,你这个腮腺炎嘛,当然可以治了。小伙子说,西医快,还是中医快?老师笑着说,中医不比谁治得快,看的是能不能治好,能不能治本。你这个病去打吊瓶,可能也得四五天一周,还未必能完全弄好。如果用纯中药,三天应该可以搞好。小伙子还在那里,犹豫不决,打不定注意,又在想中药太苦难不难喝。老师见他犹豫不决,而后面又有不少病号在等着,便说,不用喝中药也有办法可以搞好,你回家去,用仙人掌捣烂的汁液敷在那里,应该也管用。后来,我才知道仙人掌是治疗腮腺炎很好的外用方,它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仙人掌长满了刺,中药歌诀叫:“叶边有刺皆消肿。”这小伙子腮帮子又肿又痛又红,典型就是一个湿热证。一味仙人掌一般都有效。然后老师就把我招呼过去,帮我号脉,老师几乎不问我什么,我也不善于交流言谈。老师只是问我从哪里来,有什么可以帮得上的?我一一做了简短的回答,我来自温州,过来主要是想调理身体,想让自己身子长胖一点。长胖是我以及我家人一直的心愿,因为我是在长得太瘦了。俗话说,一肥遮百丑。对于我来说,太需要这句话了。老师说,你的阳气都郁在中下焦,升不起来。所以有两个表现,一个就是颈椎不太利索,脑袋不够精神,另外一个就是下面腿丫子容易潮湿,你这个长不胖关键是脾胃受纳健运功能不太好。人长不长胖,一要看心宽不宽,一要看脾胃功能好不好,心宽胃好,即便是吃白米大饭也能长得胖乎乎。心气浮躁,即便是吃大鱼大肉,也长不强壮。后来在任之堂我也学习了相关心性的文章,如《弟子规》《小儿语》,发现《小儿语》中有一句话叫:“一切言动,都要安详。性躁心粗,一生不济。”我才猛然捏了一把冷汗,就我这个浮躁的性子,如果没能及时刹车改过来的话,一辈子的命运可想而知。这是一位真正凭着我的脉,准确说出病症的中医。我平时确实心急性躁,说的话也少,更不善于交流。跟表哥合伙做生意,也只是负责财务会计方面的事,跑业务,拿单子,一般都是表哥做的。我当时心里实在太开心了,觉得老师不单说到我身体,还说到我的心结。我心中暗喜,来对地方了,找对人了。但我当时又不好意思一见面就说想要留下来学习,这可能也是我的性格吧。正如老师所说的,我的阳气都郁在里面。有时候总觉得要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都很困难,都要费很大的劲。我还在犹豫怎么开口,而老师已经开好了处方,叫我下午来取药。接着老师又看了几个病人,我一直都在药房没走,看着这一切似乎很熟悉,但又很陌生。周哥像上紧了的发条一样,自己抓药,自己生炉子熬药,自己封杯子,堪称多面能手。药房虽然很小,但事还真不少。而这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屋内的装修也相当简朴,但很明亮,几幅字画,竹席窗帘,墙壁上还挂有一些中药照片甚至还有些药罐子标本。旁边还有一个小书架,放有一些国学传统经典,如《菜根谭》《增广贤文》《论语》《道德经》等。这些都可以看出老师是在用心地经营药房,不单在经营中药,也在经营中医的文化与精神。而我一个人在离家千里外,坐在这药房里,却觉得有种舒坦之感。我去一个新城市,就有逛当地博物馆的习惯,这样可以很快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背景,大概叫入乡知俗吧,于是我就去十堰博物馆玩了大半天。下午回药房拿药,老师不在,于是就会旅馆好好地休息睡一觉。第二天下午,也就是二月一号,我又去了药方,只有周哥在封药。我便问,药房有招人吗?周哥说,有啊。我一听心中一乐,想到可能有戏吧。紧接着,我又问,这要有什么要求吗?周哥上下打量了我一番说,你以前在药房做过吗?我说,没有。周哥又说,那还是等余大夫来了,你跟他说吧。正说着,老师就和郑姐回来了。我和老师说明了来意,老师爽快地说,试试吧,可以先经过三个月的试用期看看。就这样,我迅速地就融入了任之堂的内部,成了任之堂的一员。开始了我在任之堂的学医之旅。也开启了我的人生新篇章。之后,又陆陆续续认识了广东的东梅、创涛、培杰、阿发,浙江的吕永峰,北京的宏姐、江姐、吉铃、吉敏,还有山西杨晶,扬州的蔡婧,中山的小钟姐、亮哥,以及海南的陈墨,山东的宝松、向辉、文军,长春的邹桥,武汉的薛贝,四川读书的朋静、泽伟、杨鑫他们,马来西亚的明冠……这里有太多太多爱好中医,喜欢中医的人,他们来任之堂学习到东西,也给任之堂带来更多的欢声笑语,天南地北的人,因为共同的理想和爱好,可以齐聚一堂,分享欢乐,解决困惑。我想这应该是大家都有共同的心愿与使命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就像流水一般,转眼间我已经在任之堂学习了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不仅长了知识,还长了心性。老师说,知识跟心性要同时增长,才叫做双丰收,叫做智慧。在知识方面,我按照老师学医的次第,读了一系列中医入门的书籍,如背诵《药性赋》,中药学教材,看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里面的中药篇,还有选择地背《神农本草经》中重要的常用药物。通过这一年的学习与熏陶,我对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有了很大的了解,跟刚开始来时,茫然无所知,相差太大了。一年的学习,天天如此,如同春日禾苗,日不见其增,月则有所长。当老师问起一些中药性味来时,我能够反应对答出来,那种心中的惊喜,多少充满了一些成就感。老师常对我说,学中医最重视打地基,如同盖房子,盖得好不好,就看你刚开始的设计规划图。你如果只想盖成茅房,可能就在地上打几个洞就可以。可如果你想把你的中医大楼盖得又高大又稳固有耐久,那你的地基就要打得夯实深厚坚固。因为旁开一寸,更上一层。而你现在背药性记汤头就是在打地基。打地基千万不要等闲视之,更不能厌熟,背了一次以为会了而不去看,这就叫浅尝辄止,学的只是表面的知识,很难学到深层次的功夫。你学一遍就记得的那只是知识,而你通过诵读百遍千遍至脱口而出,深入骨髓,刻骨铭心,这就叫功夫。就像学武入门考验的是你的扎马功夫,而不是你的扎马知识。懂得多不练也是空。中医这功夫学进去,是可以用一辈子的。所以入门看似很基础的常识,最终往往成为你突破飞跃的瓶颈。在这一年的抓药熬药中,也学到很多常规的药物知识。龙骨、牡蛎、代赭石、干姜,这些药物,打成细粉,效果好。没有打成粉,就不能充分地发挥药劲。质重的药物下沉,如金果榄、三七,质轻的药物上浮,如玫瑰花、浮小麦、通草。老师经常叫我们不单要学知识,还要开启自身的悟性。比如浮小麦,药书上说它“止汗养心,配大枣尤良”。老师叫我们去观察浮小麦,去参悟它的道。浮小麦就是发育不完全,没有脉心的小麦。你把它放到水中,它就浮于水上,故名浮小麦。那它为什么能止汗养心呢?一方面可能跟它未能完全发育有关。剩下一个瘪了的麦壳子,没有麦心了,它生发之力就像被抽空一样。万物都有个平衡力在那里,抽空了升发之力,剩下就是收敛之力。所以它呈一个敛的势。另一方面它浮在表面,对于到人体它走的就是肺卫之表。麦壳子就是麦的皮肤,人体肺主皮毛,从这里看,它也善于走皮表敛汗。为何又说它能养心,我觉得敛汗是因,养心是果,汗为心之液,把汗给收敛主,它就等于是滋养了心,因为减少了心的消耗。当然这种汗出应该是属于心虚气短的汗出,这样就不会敛邪气了。那为何浮小麦又常配大枣呢?浮小麦敛汗止汗是标,但它不能迅速补充流失的津液,而大枣能直接补气养血安神,达到治本的效果。所以这两味药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谈到大枣,熬药的时候一定要把每个大枣都掰开来,你会发现大枣里面的肉虽然经过太阳的暴晒,但还仍然滋润柔软,不像其他的药,一晒就很干燥硬梆梆的。从这点就可以观察到大枣很能滋养人体气血,它色偏红,所以以养血为主,心又主血脉,养了血就等于养了心,养了心就等于安了神。从这里看来,我们就可以想到甘麦大枣汤,就三味如此平凡的药,居然可以治疗那么复杂的妇人脏燥综合症。张仲景就用甘草、小麦、大枣,仅三味药而已。如果是脏燥汗多止不住的,属于心气外泄,我们就会用浮小麦来代替小麦。《金匮要略》曰:“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这三味药想一下,很完美,有浮小麦固住外面,把浮躁之气收敛收敛,大枣养住心血,把血脉滋养滋养,甘草补中益气,又能健脾培土,土为万物生长之根本,脾胃是五脏六腑气血生化之源。就这三味药,甘草把生化的来源管到了,大枣把血气之本养到了,浮小麦把消耗的气路也照顾到了。这就是中医美妙的药方组合。现在常用此方于心烦失眠、神经衰弱,还有妇人更年期综合症、小孩夜啼中,属于脉弦细,血气不和的。大枣我们每天都会用到,而且大量地用。老师常对我们说,凡用药很频繁的,都要仔细研究。下面要看各家学说,上面要追到《神农本草经》上去,研究得越透,你就会发现每味药都很神奇。上次薛贝推荐我看一本入门的草药书籍,叫做《活学活用本草经》,这本书太好了,既有张锡纯单味中药的治病记,又有中药学教材的基础注释,配上《神农本草经》的原文,太适合我刚开始学本草了。里面提到大枣是《神农本草经》的上品,说它“和百药”。这三个字我体会很深,最出名的桂枝汤有大枣,“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和阴阳。”凡心脉不足者,皆可用之。还有教材上说,仙鹤草配大枣各三十克,是很好的强壮补虚药对。对于脱力劳伤,或自汗盗汗,这组药对都有用。我想仙鹤草也是收敛的,它跟浮小麦配大枣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松节配大枣,松节三十克,大枣七枚,对于平时气虚失眠,容易感冒,身体肢节又有痹痛的人来说,这个小药对就能解决问题,也是一个强壮的药对子,有点相当于玉屏风散的滋味。上次浙江的亮哥送了一套《读经典学中药》的书,也是入门学药的好书,而且都是经典的药哦。我们再看里面有关大枣的说法。原来古人就把大枣称为益寿良药,在长沙汉墓出土的铜镜上,居然刻有这样的铭文:“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用枣。”可见古代大枣被视为道家修炼非常喜欢食用的果物。《素问》上也说,“枣为脾之果。”脾虚的病人,宜食枣,既治病又养生。《经方中药研究集成》中载道,大枣配黑豆治贫血,大枣配茵陈治肝炎,大枣配浮小麦治盗汗虚汗,大枣配生地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睡前服大枣数枚,更年期常服大枣粥,可以顺利过度。这些药物组合都放映了一点,就是大枣和百药的功能。这些内容其实书上网上都有,没什么秘密可言,但却是很管用。老师说,所谓的秘方,大都是那些想投机取巧,不肯扎扎实实去打基础的人所追求的,只要肯深入经典,深入药海,故纸堆中尽是秘方妙方,都是有传承的,很多还流传了几千年,屡用屡效的。啰啰嗦嗦写这么多,就是说学好一味药,可以把思维发得很广,这也是老师常叫我们的,即便是上山采药认药,每次学会一味药,认识一味药,把它当成朋友来对待,跟它促膝长谈,相互交心,了解深入,即便是两三天学一味药也值了。学药本身就是贵精而不贵多的过程。毕竟常用的中药就那几百味,灵活用好,你却能用一辈子啊,所以花个三五天,把一味药学透学全面,是很值得的,也很必要的。《朱良春医集》中称松节配大枣,就是中药的“丙种球蛋白”。既有提高正气抗邪之功,又有预防邪气侵扰之力。朱老是在临床中实证过的。还有一个小偏方是我看邓老书中的,有用大枣、山楂,加上鬼针草,治疗血脉不通,阴虚阳亢的高血压,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茶饮方。因为治好了一些高血压病人,而以民间小偏方的形式还登了报,被邓老收集到他医书中去了。还有黄芪这味药是小儿常用药,《神农本草经》说:“黄芪主虚劳,小儿百病。”学过药的人都知道黄芪是一味补气健脾,一味固表的药。当然它还能利水消肿,托毒排脓,为何小孩子常用它?我想小孩子就像初长芽尖的小草,根基未稳,极容易受风邪而摇摆伤风。黄芪这味药就能够增强固表能力,它就像一把遮风挡雨的伞。所以老师四君子汤中常选用黄芪来代替人参,更符合小儿少阳体质。而且小孩子的体质一般是脾常不足,肝肠有余。所以对于平时体质弱的小孩子,容易犯鼻炎,伤风感冒,老师就说用玉屏风散,治其本,效果很好。我想玉屏风散也很合小儿体质,有黄芪跟白术补它不足的脾胃。防风为风药,善入肝,能疏泄有余之肝气。而且它又是风药中的润济,它是春风而不是秋风,它吹的风还带滋润而不会刚燥伤人。可以看出玉屏风散里面三味药,每一味药都是在为体质虚弱的小孩或久病的人而设的。医经上有这种说法,叫“阳随阴降,阴随阳升”。这句话很妙,是指下雨雪的时候,阴成形往下降,会把天地的阳气带下来,所以下雪的时候不冷,但融雪冷,因为雪融化时,阴随阳升,整个雪气化的时候,它会把阴气给带上来。这句话在老师用药上有个特点,就是对应着心跟肾,心是离卦二阳夹一阴,两个阳火,可以把阴液燃烧上来,老师用的药是红参、桂枝配上生地(或白芍或枣仁),这三味药叫做心三药。这是炙甘草汤里面的路子,治疗心慌气短,晚上容易梦见恶鬼,或者背心凉。这三味药就叫做阴随阳升。生地的阴能够被桂枝、红参的阳给气化了。所以心中的慌乱烦躁感,就像得到阳光雨露滋润样。老师常用这心三药,取的就是把地面的水,蒸腾上去,以自身之寒来凉自身之燥的道理。而肾则是坎卦,坎卦是二阴夹一阳,两个阴爻,把中间的阳火封藏夹住,老师就用肾三药,龙骨、牡蛎、附子。龙骨、牡蛎,一个在土里一个在水里,附子代表着一团火,龙骨、牡蛎就能把附子这团天阳之火,给降入命门中来,这个就叫做阳随阴降。就像下雨的时候,天空中的雨水把很多阳气都带到地面来,所以对于肾阳虚,虚火又上炎的,出现腰酸腿软脚怕冷,老师就常用这肾三药,取的也是把这阳火降下去,以自身之热暖自身之寒的道理。在煎药房里,我主要的工作还是熬药,一年以来,我熬过很多汤药。老师说过,不管从事任何职位都要做个有心人。一个人不管做什么,看的不是他所做的事,而是他是否在用心。比如我熬药的时候,熬汤药一般先武火后文火,武火能够迅速把药烧开,文火能够把药物的药效充分煎出来。这就像学习历练的一个过程。武火就是热情,文火就是耐性。入中医门,刚开始凭的是满腔的热情,到最后熬成正果凭的却是持久的耐性。所以咱熬的不是药,熬的是耐性!又比如说,熬膏的时候,需要连夜地熬,必须掌握煤球的数量与火力。火力太足,膏就容易熬坏,火力不足,中途又容易停住,熬膏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怎么能间断呢?特别是熬糖浆,这里面一熬就是旷日持久,看似简单,其中却有不少门道。老师说,不论做什么事情,在你决定做的时候,就要把它做得最好,要么你就不要去做,这是老师的人生准则。在任之堂我觉得是双丰收的,学到医学知识是一方面,学到做人的很多准则却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学医先做人,人成医自成。还有平时熬药时,有取天地人不同层次的妙趣来治病,比如上焦外感病,要取其气,像熬银翘散,九味羌活汤等处方,一般只煎十几分钟或半个小时就可以。取的是药物的天部,以药物轻灵之气来透表解表。体现的是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黄帝内经》宗旨。而熬滋补的药,比如十全大补汤,五子衍宗丸,这些药材质地都偏重,偏滋腻,熬药时要取的是它的地部,取它下走肝肾补益之功,所以熬药时,要慢火久煎,把它们的补力充分熬出来。取的就是它的味。按《黄帝内经》的说法就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这类药一般适合肝肾精血亏虚的人服用。秋冬天的时候,熬的膏方特别多,熬膏方在收膏的时候,一般要熬到滴水成珠,最好要熬到拉膏成丝,就算大功告成。而熬膏也讲究一个夏老冬嫩,这样病人服用口感也好。所谓的老嫩,就是夏天熬稠一点,冬天熬稀一点……而老师开膏方也会照顾很多东西,但总的原则都离不开一人一膏辨证论治。其中开膏方有三大要注意,一是照顾脾胃。不管开的膏方如何,首先第一点喝起来要可口,苦涩的药尽量避免少放或不放,但又不能开得太甜腻,甜腻的膏方容易出现不受补的现象,毕竟滋腻碍胃,所以膏方里面常可以看到生麦芽、玫瑰花或者陈皮这些疏达气机,健脾和胃的药,就是使膏方更容易消化吸收。第二是开膏方不是说越贵重的药越好,像五子衍宗丸,八珍汤,这些平补的药因为平稳也容易被人消化吸收,这类的药既经济实惠,也有效果。所以膏方的大法还是以平补平调为主。第三开膏方时,最后面一般要加入阿胶、鹿角胶、蜂蜜之类的,如果这些不加的话,收上来的一般是药水,最多是糖浆,还不能称为膏方。所以老师膏方后面总是有些胶类药或蜂蜜……在任之堂这一年里,我感受到了进步,所谓“天鼎地炉,人居其中”,每个人生来就是要历练,所以说药房就是一个小天地,天地便是一个大药房。我在药房里经过夏练三伏,冬练三九,重复的倒药加水,添煤封杯,贴标签,这一系列流程,百遍千遍甚至万遍地重复着,可谓是熬药练心性,心性不练枉熬药。记得一个哲人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情能够心平气静反复重复地做,那需要的就是一种境界。确实,我在熬药房也经历过反复的心性磨练,在刚开始药房学习工作的几个月里,由于自己还未能降伏急躁的个性,熬的药又比较多,所以动不动就容易发脾气。跟病人交代服药的时候,也不能好声好气,但看到老师周师傅,还有其他来学习的同学们,不管病人再多,都能够礼貌微笑,从没有因为跟别人打交道而发脾气。在这样的氛围中,潜移默化,我那暴躁的性子才慢慢地调和过来。真的很感恩这种环境,没有这种环境,不知道我才何时能回头。在老师一次外出去道医会,一次外出上太白山采药,我们都有股冲动想要到武当山外面去好好游玩一番。而老师早就洞悉到这点,便跟我们说:心似平原放马,易放难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们学医才刚刚上路子,一放松分心后,就不知飘到哪里去了。所以在我外出交流时,你们仍然要呆在药房,并且有背诵方药的任务。不仅不能松,还要更抓紧。当我们问到何时到外面游玩去,老师拿起一根笔杆子,插到杯底去,便说,你们现在的心就像浮在水面,容易随波逐流,当你们的心能像这笔杆子一样,一竿子插到杯底,沉住气,那时你们想到哪去都行,天下都可以去。当你们还沉不住气时,哪都别去,好好呆这儿学吧。几次欲玩之心,都被老师收敛起来了,虽然这里离武当山很近,但我们这一年压根儿就没去武当山。当我们得知老师这七年开药房看病,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生病而停过一天药房。我当下就感触很大,老师的心不单沉到杯底,还沉到湖底海底去了。所以才能够这么专注一心,不为风吹草动而改变方向,一直都坚持着做好中医。《弟子规》中有句话,叫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在任之堂里,在这个年里,我算是常以仁为师,以仁为友,天天亲近良师益友,天天亲近经典古籍,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劣习在一点一点地消退,而好的心性也在一点一点地增长。有太多太多的感悟,也不是我言语所能够描述得尽的,用一首诗表达我的感受吧:仰止杏林师,成就在人格。人成即医成,是名真道德。现在的任之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otongcaoa.com/sltx/8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