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肠炎(泄泻)妙方
1加味戊己汤
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加味戊己吴茱萸,黄连赤芍瓦楞子,泻肝和胃止泄泻,火郁热泻用之良。
黄连9克,吴茱萸3克,赤芍15克,煅瓦楞子30克(先煎)。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次。
泻肝和胃。
方用黄连泄火降胃,使火热不致迫便下行;吴茱萸温肝解郁,合黄连能健胃制酸;
芍药平肝以和脾止泻;煅瓦楞子制酸并能止泻。合而用之,共奏泻肝,和胃,止泻之功。
功能性腹泻(火郁热泻型),症见腹痛泄泻(以情绪波动时为甚)、痛一阵、泻一
阵、肛门灼热、吐酸烧心、胃脘嘈杂、甚则可见下利完谷、舌绛无苔、脉弦数。
本方可以与痛泻要方配合使用,二方同以治肝为主,一以健脾,一以和胃,如肝盛
病伤脾胃,则以二方合用为宜。若泻下黏稠不爽,可改本方为大柴胡汤加瓦楞子(煅)30克治之。
印氏经过数十年临床之反复实践,现本方已作为其临床常用的“抓主症”之方。凡见
痛泻而同时胃酸过多者,率皆用此,效果良好。
辟瘟丹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辟瘟丹术乌连羌,芎辛紫独藁荆防,甘芷附麻姜松桂,皂奈麝芍用麻黄。
茅术克,白术50克,台乌药50克,草乌15克,黄连50克,羌活50
克,川芎15克,细辛15克,紫草15克,独活15克,防风15克,甘草15克,藁本15
克,白芷15克,香附15克,荆芥15克,天麻15克,官桂15克,甘松15克,干姜15
克,山奈15克,麻黄15克,牙皂15克,麝香15克,芍药15克。
上药共研细末,以红枣肉为丸。每服6~9克,日服次,温开水送服。
化湿辟浊,发散,止呕止泻。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湿浊中阻,或中暑发痧,寒热胸闷,腹痛吐泻之证。方用羌活、
防风、独活、荆芥、细辛、藁本、白芷、天麻、麻黄等祛风散寒;以茅术、白术、官桂、干姜、甘
松等温中燥湿;麝香、牙皂辟秽开窍。诸药合用,共奏发散,辟秽,燥湿,和中之功。
湿浊中阻或中暑发痧,症见恶寒发热、恶心胸闷、腹痛吐泻、舌苔浊腻、神志不清。
可用于急性肠炎、病毒性腹泻、急性菌痢、急性胃肠炎、婴儿腹泻、中暑等病症
治结肠炎妙方
1慢性结肠炎方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盛循卿方)
久泻柴胡白术芍,防风木香甘草襄,槐花黄连青椿皮,肝脾同理疗效好。
柴胡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木香6克,甘草6克,椿白皮
1克,青陈皮5克,槐花15克,黄连3克。
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再煎30分钟,每剂煎次,将次煎出的药液混合。
每日1剂,饭前半小时分服。
健脾止泻,调和胃肠。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范畴,久泻一证,责于肝脾,治当健脾止泻,
疏肝达木,调和胃肠,双管齐下,方为肝脾同治之法。本方为痛泻要方合香连丸加味,前者柔肝实
脾,泻木扶正,后者清湿热,理肠腑,二方相伍,祛邪扶正,待邪退正复,则转手调脾,脾胃为后
天之本,脾健胃和,则肝木无复克也,肝脾调和,久泻亦止。
慢性结肠炎,症见腹痛肠鸣、便下溏薄、挟带黏液或脓血。
服药期间,须忌食不消化食物及油腻、辛辣、烟酒等食品。
调脾止泻汤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岺鹤龄方)
调脾止泻用川连,白术苍术与车前,健脾止泻清湿热,慢性肠炎此方安。
白术30克,苍术30克,车前子30克(纱布包),川连10克。
先将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再用慢火煎1小时,每剂煎次,将次煎出
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次温服。
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慢性结肠炎之临床表现,往往既可见脾虚之本象,又可见湿热结滞蕴阻肠间之标象。
病势缠绵,必须坚持服药,方可根治。此方之特点,以苍、白术健脾运中为主;配合车前子分利小
便,以实大便;伍入黄连清热燥湿,坚肠止泻,堪为标本兼顾之良方。苍、白术对慢性结肠炎之泄
泻,必须量大才能奏效,二术既可通便,亦能止泻,有双向调节作用,总与其能健运脾气有关。
慢性结肠炎,症见腹泻常作、夹有黏液、纳谷不馨、口苦、溺黄。
伴有腹痛者,加广木香10克;粪便中夹有不消化食物者,加神曲、焦山楂各15
克;肠鸣矢气者,加防风1克,白芍15克,甘草6克。
服药期间注意防寒保温,避免感冒,禁食辛辣、生冷、油腻饮食。
治痢疾妙方
1白头翁汤
汉·张仲景《伤寒论》
白头翁汤热痢方,连柏秦皮四药施,味苦性寒能凉血,坚阴治痢在清肠。
白头翁15克,黄柏1克,黄连6克,秦皮1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次。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本方所治湿热痢,为热毒深陷血分,纯下血痢之证。治疗重在清热解毒凉血,俾热
毒除,则血痢自止。方中以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痛,为治热毒赤痢之要药;配以黄连、黄柏、
秦皮清热燥湿,以助白头翁清热解毒以止痢。合而用之,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
热毒下痢、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
黄、脉弦数。可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中毒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坏死
性肠炎、急性结膜炎、肺炎、泌尿系感染、滴虫性阴道炎、阳痿、角膜炎等病症。
若见恶寒发热、表邪未解、里热又炽盛者,加葛根、银花以增强解肌清热作用;腹
痛、里急后重明显,加木香、槟榔、大腹皮以行气导滞;夹有食滞、腹痛拒按、苔厚腻,加枳实、
山楂以消食导滞;发病急骤、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烦躁舌绛属疫毒痢者,加生地、紫草、丹
皮、赤芍以滋阴凉血。
芍药汤
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芍药汤中用芩连,当归槟榔与绵纹,木香甘草配肉桂,湿热痢疾疗效优。
芍药15克,当归9克,黄连9克,黄芩9克,大黄6克,木香5克,槟榔9克,
肉桂克,炙甘草5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次。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痢疾初起,多由湿热之邪所致,湿郁化热,郁腐肠道、中焦失运、气血失调、发为
痢疾。治宜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故方用芍药、黄芩、黄连、大黄(即绵纹)清热燥湿,且大黄又
能通里导滞而缓里急;芍药又与当归、木香、槟榔合用,理气血而行郁滞;芍药与甘草相伍,缓急
止痛,和中调药;妙在配入少量之肉桂,性热反佐而且诱导之功;服后痢下不减者,因积滞较重,
可再酌情增加大黄之量以攻下去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调气和血,通里导滞之功。
湿热泻痢、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
可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肠梗阻等病症。
若见舌苔黄干、热甚伤津者,去肉桂之温燥;苔腻脉滑、兼有食滞者,去甘草,加
山楂;腹胀满、气滞较重者,去肉桂、甘草,加枳壳;泻下赤多白少,甚或纯下赤冻者,改当归为
归尾,并加丹皮以加强止血之力;伴有表证者,加葛根。
若表证重者,不宜应用本方。
治肠梗阻妙方
1复方大承气汤
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大承气汤用复方,川朴赤芍生大黄,枳实桃仁莱菔子,芒硝冲服通结肠。
川厚朴15~30克,莱菔子15~30克,枳实15克,桃仁9克,赤芍15克,生大
黄15克(后下),芒硝10~15克(冲服)。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次。
泻热攻下,行气活血。
方中川厚朴、枳实、莱菔子宽肠下气,针对气胀而设;大黄、芒硝软坚润燥、泻热
荡积;赤芍、桃仁活血行瘀,有利于推陈致新,恢复胃肠功能。诸药合用,急下邪热积滞,承顺胃
气下行,使闭塞畅通,一鼓荡平。
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阻塞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气胀较重者。亦可用于胆囊
炎、急性阑尾炎以及某些热病过程中出现的高热、昏迷、惊厥、谵语等见有阳明腑实证者。
若见血热瘀结者,加丹皮、红藤;气胀甚者,加槟榔、木香;热盛者,加黄芩、黄
连、蒲公英;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
对于绞窄性肠梗阻、外疝嵌顿性肠梗阻先天畸形及肿瘤所致之肠梗阻,以及病程久,
一般情况不良的单纯性肠梗阻均无效,应及时转手术治疗。
甘遂通结汤
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甘遂通结川朴襄,桃仁赤芍生大黄,木香再配生牛膝,攻水逐饮化瘀良。
甘遂末06 ~09 克(冲服),桃仁9克,赤芍15克,生牛膝9克,川朴15~
30克,生大黄9~4克(后下),木香9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次。或经胃管注入。
攻水逐饮,活血化瘀。
方用甘遂、大黄攻水逐实,使邪结从二便分消;配以川朴、木香行气导滞而止痛,
以助大黄通便逐实之力;桃仁、赤芍、牛膝活血化热,且牛膝又能导热下行。诸药合用,攻逐之力
甚强,共奏攻水逐实,活血化瘀之功。
粘连性、动力性、蛔虫性、粪便阻塞性等病情较重的肠梗阻,症见便秘、呕吐、腹
痛、腹胀、脉实有力等症。
在治疗中,应密切观察病人全身状态。如经治疗,病情发展或症状不见显著缓解,
出现手术指征者,应及时转手术治疗,切不可延误病情。
治消化不良妙方
1开胸顺气丸
现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开胸顺气用槟榔,枳实厚朴广木香,青乌大黄六神曲,麦甘山楂子莱菔。
槟榔、枳实、厚朴、木香各克,大黄、乌药、青皮各克,六神曲、麦芽
各克,莱菔子克,山楂克,甘草50克。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克,日服1~次,饭前用温开水送服。
开胸顺气,消积导滞。
方用木香、厚朴、乌药、枳实、青皮健脾理气;配以槟榔、山楂、麦芽、六神曲消
食和胃;莱菔子理气开胸消胀;大黄通便导滞,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开胸顺气,消积导
滞之功。
食积停滞、胸腹胀满、呕吐恶心、大便秘结。可用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等病
症。
气虚者及孕妇忌用。
健脾丸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健脾丸中用白术,木连苓甘与人参,神曲陈皮砂仁麦,肉蔻再配山药楂。
炒白术75克,木香、黄连(酒炒)、甘草各5 克,茯苓60克,人参45克,
炒神曲、陈皮、砂仁、炒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煨)各30克。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6~9克,日服次,温开水送下。也
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健脾消食。
脾主运化而升,胃主受纳而降,总司水谷的腐熟、吸收和输布。若脾胃素虚,胃虚
则不能容受,脾虚则升运无力,故食少不化,饮食内停。故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
配以山楂、麦芽、神曲消食化积;木香、陈皮、砂仁理气和胃;黄连清热;山药、肉豆蔻补肾健脾。
综观全方,消补兼施,寒热并用,以补为主,消不伤正,补而不滞,使脾胃健,升降复,饮食归于
正化,气机得以调畅,诸症自愈。
消化不良,症见纳呆、脘腹痞胀、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腻微黄、脉虚弱。可用
于消化不良、胃下垂、腹泻、小儿厌食等病症。
若气虚较甚,加黄芪;气滞甚者,加枳壳;阳虚,加附子、干姜;脾胃虚寒,去黄连。
治肾炎妙方
1疏凿饮子
宋·严用和《济生方》
疏凿饮子治水肿,商陆羌活姜木通,秦艽槟榔赤小豆,大腹椒目泽茯苓。
泽泻、赤小豆、商陆、羌活、大腹皮、椒目、木通、生姜皮、秦艽、槟榔、茯苓皮
各等份。
上药共为粗末。每取15克,水煎服。日服次。
利水消肿,疏风解表。
疏凿饮水所治水肿,乃水湿壅盛泛溢肌肤所致。本方根据《内经》“平治权衡,去
宛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理论创制而成。方中“以商陆为君,专行诸水;佐羌活、秦艽、腹皮、
苓皮、姜皮、行在表之水,从皮肤而散;佐槟榔、赤豆、椒目、泽泻、木通、行在里之水,从二便
而去。上下、内外、分消其势、亦犹神禹疏凿江河之意也”(《医宗金鉴》)。
表里俱实、不偏寒热、而水湿过盛、遍身水肿、喘促气急、烦躁多渴、二便不利。
可用于急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症。
若见水湿壅盛、遍身水肿而腹满便秘甚者,加大黄、葶苈子;水邪迫肺、呼吸喘促
甚者,去羌活、秦艽,加苏子、葶苈子、白芥子等。
凡阴水或体虚之人不宜用。
胃苓汤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胃苓汤中用二苓,苍术陈皮厚朴随,官桂白术与甘草,健脾利水此方宗。
苍术9克,陈皮9克,厚朴9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官桂6克,
白术15克,甘草6克。
上药共为粗末。每用15克,加生姜5片,大枣枚,水煎服。或用饮片作汤剂水
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健脾和中,利水化湿。
本方为平胃散和五苓散合方。方用平胃散运脾燥湿,合五苓散利水渗湿。合而用之,
共奏健脾和中,利水化湿之功。标本兼顾,且利水力强。
寒湿内阻、脘腹疼痛、泄泻、小便短少、舌苔白腻。可用于急、慢性肾炎,急、慢性肠炎,痢疾等病症。
若见脘腹胀满较甚,加枳壳、砂仁;不思饮食,加山楂、神曲;恶心呕吐,加半夏、
生姜;神疲乏力,加党参、薏苡仁;湿热较甚,去官桂,加黄连、苦参;寒湿重者,加干姜、砂仁;
痢疾,加当归、木香、炮姜;急性肾炎,加半边莲、马鞭草。
方中药性偏温燥,且利水力强,而耗伤阴血,故血虚阴亏者慎用。
治肾盂肾炎妙方
1八正散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草稍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车前子1克,木通9克,萹蓄1克,瞿麦1克,滑石18克,栀子9克,大黄
6克,甘草3克,灯草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次。原各药为等份,共为粗末。每次6克,加灯草,水
煎服。
清热利湿,通淋止痛。
此证为相火郁闭,湿热下注,累及于肾,传之于膀胱所致。热邪陷于膀胱,则溺涩
而淋痛,以其原与壬水同经相连者也。然,寒者以补脾利水为之;热者以清肝通淋以治之。
此证为木郁化火,湿热下注膀胱为病,故方用大黄、栀子导瘀滞而通便涩,清君相而导炎热;木通、
甘草稍、灯草上清心火,下通壬水;萹蓄、车前、滑石、瞿麦清利滑窍而走水道也。综观全方,利
尿作用显著,共奏清热利湿,通淋止痛之功。
湿热下注,症见尿频、尿痛、尿涩、或尿中夹有砂石、小便艰涩、或小便癃闭、小
腹胀满、舌红、苔黄腻。可用于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泌尿系统结石、尿潴
留、肾炎等病症。
若见尿中带血者,加白茅根、茜草、大蓟、小蓟;尿路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砂;
腹痛甚者,加白芍;小腹作胀者,加乌药、青皮;日久气滞血瘀者,加红花、赤芍;病延日久、肾
阴亏损者,加生地、阿胶;小便混浊如米泔水者,加萆薢、菖蒲;腰膝酸软、头昏无力者,加续断、
牛膝等。马有度使用本方,常加黄芩、柴胡以增强抑菌、解热、抗炎作用。
膏淋汤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膏淋汤中生地黄,山药芡实龙骨襄,杭芍牡蛎与党参,固涩止淋此方求。
生山药30克,生芡实15克,生龙骨(捣细)18克,生牡蛎(捣细)18克,大生
地(切片)18克,路党参9克,生杭芍9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次。
益肾健脾,固涩止淋。
方用山药、生地、党参、杭芍益肾健脾;配以芡实、龙骨、牡蛎缩泉固脱涩精。合
而用之,共奏益肾健脾,固涩止淋之功。
膏淋,症见小便不畅、尿如脂膏、形体消瘦、舌淡、脉细数无力。可用于肾盂肾炎、
膀胱炎、肾结核、泌尿系统结石,以及乳糜尿等病症。
若见淋出如脂、形疲乏力、腰膝酸软等肾虚证者,加山萸肉、沙菀、蒺藜、莲须;
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益智仁、小茴香。
凡小便灼热疼痛、苔黄腻、舌质红之实证膏淋症,不宜应用本方。
3导赤清心汤
《名医特色经验精华》(时逸人方)
导赤清心治热淋,生地麦冬玄沙参,丹竹茯苓益元散,灯芯通草莲子心。
鲜生地30克,麦冬9克,玄参1克,沙参30克,丹皮9克,竹叶6克,莲子心
1克,茯苓9克,益元散3克,灯芯6克,通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次。
滋阴,清热,通淋。
下焦热毒炽盛猖獗,伤及阴血,故尿血。方中用生地、麦冬、玄参滋阴润燥;丹皮
清血中郁热,合生地能凉血止血;茯苓、益元散(滑石、甘草、辰砂)渗湿利尿;竹叶、莲子心、
灯芯通草清心火,导赤浊。诸药合用,能滋阴清热,泻火通淋,可使血尿迅速消失。
热淋尿血。可用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心火移热于小肠而出现血尿者。
如需要了解更多秘方内容,可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otongcaoa.com/syzy/11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