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爱迪生
在艺术栏目中,读享荟每周都会精心呈现一些关于艺术的书籍
——“王凯演的电视剧《清平乐》是个词牌名?李白写的?”
——“李白写的是《清平调》。《清平乐》是宋词。”
——“不对啊,李白也写过《清平乐》,还是《长安十二时辰》的片尾曲!”
以北宋仁宗盛治为主要时代背景的电视剧《清平乐》(原名《孤城闭》)最近正在热播。而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起这部剧时,出现了如上的对话。
《清平调》《清平乐》傻傻分不清楚?
看到这里,你是否也有一瞬间的迷茫?
清平什么?调与乐有什么关联?
先说李白写的《清平调》,这是一首唐代李白所写的诗篇。
《清平调》唐·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再说《清平乐》:
我们熟悉的《清平乐》是宋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
清平乐是否源自清平调呢?
“清平乐”名之来源历来说法不一。因李白有应制《清平调》三首传世,故后世之人易将《清平调》与《清平乐》混为一谈。但是通常认为,此调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有人说《清平调》是唐玄宗命李白做的乐曲歌词。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
《松窗杂录》云:“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繁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李龟年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焉用旧词为。’命龟年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承诏赋词,龟年以进,上命梨园弟子约格调,抚丝竹,促龟年歌,太真妃笑领歌意甚厚。”
也有人说李白的《清平调》是依照古乐清调、平调而写,与《清平乐》无关。
张君房《脞说》中说到,“明皇宣白进清平调词,乃是令白于清平调中制词。盖古乐取声律高下合为三,曰清调、平调、侧调,此之谓三调。明皇止令就择上两调,偶不乐侧调故也。况白词七字绝句,与今曲(清平乐)不类。而《尊前集》亦载此三绝句,止目曰《清平词》。”
实际上,李白所进《清平调》曲确为三章七言绝句,《清平乐》词则是四十六字的双调小令,差异甚大,不可混同。
《长安十二时辰》中身着齐胸襦裙的仕女
大唐清平乐——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清平乐》唐·李白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
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去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里出现过《清平乐》,这部唐代背景的电视剧以服化道的精良著称,剧中大唐女子的着装也展示了大唐的繁荣与时尚。
《长安十二时辰》中身着齐胸襦裙的仕女
《长安十二时辰》中身着齐胸襦裙的仕女
唐代服饰
隋唐时期,女子多穿短襦、衫子、半臂、帔子等形制上衣,下着长裙。隋唐初期,服装较为紧小;晚唐时奢靡成风,衣袖日渐宽博。
隋唐女子常穿襦,尤其是丝罗制作的襦,被称为“罗襦”。唐代白居易的诗中常常写道“襦”:《绣妇叹》中有“连枝花样绣罗襦”;《秦中吟十首其一议婚》有“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可见罗襦的盛行。
隋唐时的短襦,一般为窄袖,紧身,长度到腰间,穿着时需掖入裙腰中。盛唐后襦逐渐宽松,款式也更多了,常见的有圆领、方领、交领、直领,甚至鸡心领。(高春明《中国古代平民服装》)
现代汉服中,把短襦与提至胸口的高腰裙合成为齐胸襦裙,又叫高腰襦裙,形制、配色多参考隋唐陶俑、壁画。
穿对襟襦裙的唐彩绘仕女俑,颜紫陌摄于西安博物院
唐代女子所穿的裙子多使用六幅布帛拼接缝制而成,故有“裙拖六幅湘江水”的形容。唐时的六幅裙,大概相当于今日的三米裙,裙用料越多,褶摆也就越华美。唐人裙长通常会覆盖脚面,但也有穿曳地长裙的,走起路来,裙裾扫地,以此展示豪富。孟浩然的《春情》中,就写过这种超长的裙子:“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披帛,是一种用纱罗制成、被裁成长条的帛巾,上面通常有各种花纹,在隋唐时期广泛流行。
披帛分两种:一种横幅较宽,长度较短,使用时形如披风,围搭在肩上,又叫“帔子”。唐代张鷟在《游仙窟》中写道:"迎风帔子郁金香,照日裙裾石榴色。"帔(音配)子多为已婚妇女所用。
另一种披帛长度可达两米以上,使用时或搭在肩上,缠绕在手背间,走起路来,仿佛拖曳两条飘带,随风飞扬,多为未婚女子使用。
身披披帛的唐三彩釉陶女俑,颜紫陌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披帛的盛行与盛唐时期奢靡华丽的风气有关。唐玄宗就曾颁下诏令:宫中二十七世妇和宝林、御女、良人在随侍和参加后宫宴会时,都须身披绣有图案的披帛。而宫女们在端午节时,也要披较为华丽的披帛,称为奉圣巾或续寿巾。
唐代的妆容繁复,一般包括敷铅粉、抹敷脂、涂鹅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靥、贴花钿。唐朝女性会在眉心、太阳穴与嘴角画动物、植物造型,称为花钿,若以金箔制成则称金钿。
据《太平御览》记载,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一日仰卧于含章殿下,微风垂落梅花一朵,落于公主额上,清洗不掉。三天后,虽然梅花落下,但公主额上也留下五个花瓣的印记。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纷纷剪下梅花贴于额头,在当时被称为“梅花妆”。
《长安十二时辰》中仕女化妆画面
唐代发式丰富多样,文献中记载的发髻样式包括半翻髻、螺髻、双丫髻、反绾髻、乐游髻、双环望仙髻、回鹘髻、抛家髻等。
唐仕女发式,颜紫陌摄于西安博物院
唐制汉服聚会,摄影:若谷的龟池
大宋清平乐-烟轻雨小、溪上青青草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烟轻雨小》宋·晏几道
烟轻雨小,紫陌香尘少。
谢客池塘生绿草,一夜红梅先老。
旋题罗带新诗,重寻杨柳佳期。
强半春寒去后,几番花信来时。
回归主题电视剧《清平乐》,背景是北宋仁宗时期,如同《长安十二时辰》一般,刚一上映,就迎来服饰爱好者们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otongcaoa.com/syzy/8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