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小通草 > 小通草用法用量 > 正文 > 正文

中药使用常识2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11 0:12:18

什么是“忌口”?发汗有什么讲究?

中药用药期间一般会要求“忌口”,忌口主要在于忌食油腻、不易消化、麻辣及刺激性食品。特别说明一点,服用发汗药需注意安卧,服辛凉发表药不宜过度盖捂。许多人认为,服用发汗药后,最好能大量发汗以去内火而解表热,实际上中医提倡只宜通体微汗,不可大汗淋漓以防虚脱。另外,一定要注意,服用发汗药后不可马上食用酸辣食物和冷饮。

煎药用水的选择和加水量如何掌握?

可选用水质洁净新鲜的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煎药。煎药时的加水量应视药物质地、性能及患者的病情确定。其原则是解表药较少,一般药物稍多,滋补药较多;头煎较多,二煎较少。成人服用的药剂可较多;小儿特别是婴幼儿服用的药剂宜少,以每次所得煎液~ml为宜。加水量有两种方法:

(1)传统经验。将饮片置煎锅内,头煎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3~5cm为度,第二次煎煮超过药渣表面1~2cm。

(2)按每克中药加水约10ml计算,然后将计算的总水量的70%加到头煎中,余下的30%留给二煎用。

煎药水量以多少为宜?加水太多,则延长了药物煎熬时间,使一些不宜久煎的药物失去固有的疗效,况且药液太多,病人不能全部喝下;而水太少则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而且容易煎干、煎糊。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掌握水量呢?

一般来说,其水量应以药液沸腾时高出药面一横指为宜,但也不可拘泥,用水的多少应根据药物种类来确定。属于调理、滋补一类的药物头煎需加水~0ml,二煎~ml;解表类中药头煎需加水~ml,二煎~ml;一般药物头煎需加水~ml,二煎~ml。

此外,还应当根据医师处方中的用药量来确定。有时医生根据病情开出的处方剂量大,一剂药多大二十味以上;再如夏枯草、金钱草、鱼腥草、竹茹、通草、通心草、灯芯草等应特别考虑它们吸水性强的特点,这类药可选下列加水法:

一是将一剂药中剂量大的草药另行煎煮,弃渣取汤,然后用其药汁熬其它药物。

二是将需水量大与需水量小的药物分煎,各滤其汁,再混合煎熬浓缩。

三是将全部中药合在一起煎,煎上2~3次,每次煎取约ml药汁将杂质滤掉后混合在一起续煎,浓缩至ml左右服用。

前两种方法适宜于一个处方中只有少数几味大剂量药物的方剂。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煎药时不宜频频加水,这不利于药物分解。若药物吸水膨胀,水被吸尽,可酌情加点开水。煎熬需水量较大的草药,最好事先有准备地多加一些水。

煎中药该注意什么?

(1)不能用开水煎中药。有些人为了节省时间,喜欢用开水煎煮中药,其实此法煎药速度虽快但质量差。因为用开水煎煮干燥的植物饮片时,生物的外层组织细胞骤然受高热冲击会立刻凝固、紧缩,尤其是蛋白质在细胞壁上形成了一层不可逆的变性层,会阻止水分渗入,致使组织内部溶解的成分难以析出,这样药物成分的释放受限,严重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利用率,药效必降低,影响治疗效果。

(2)煎中药并非越浓越好。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以为中药煎的越浓效果越好。其实,这种认识有失偏颇。煎中药是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如果中药成分已经均衡地溶解释放到药液中后再连续不断的煎,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析出溶解,反而会使药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断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一般而言,中药的煎出量应保持在~ml之间。

(3)煎出中药后不要过夜。有些人常把煎过的汤药留到第二天服用,即煎药过夜。研究发现,沉淀反应会影响汤剂中的有效成分。因为中药汤剂中大多由多味中药配伍组合而成。各种成分之间可发生各种化学反应而产生沉淀物,如鞣质、生物碱、蛋白质、甙类等物质与有机酸相遇后均可发生沉淀反应,生成新的难溶于水的化合物,从溶液中析出。药液放置时间一长,便为产生沉淀反应创造了条件。沉淀物越多,相应的有效成分就会少。

来源:《家庭用药顾问》颜进取主编

                







































白癜风的病因
白癜风的医疗医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otongcaoa.com/yfyl/7361.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小通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