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暑温
1,新加香薷饮方
二四、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二五、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
新加香薷饮方(辛温复辛凉法)
香薷(二钱)银花(三钱)鲜扁豆花(三钱)浓朴(二钱)连翘(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2,白虎加苍术汤
二六、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3,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浓朴杏仁汤
二九、两太阴暑温,咳而且嗽,咳声重浊,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饮者,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浓朴,杏仁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浓朴杏仁方(辛温淡法):
半夏(八钱)茯苓块(六钱)浓朴(三钱)生姜(五钱)杏仁(三钱)
甘澜水八杯,煮取三杯,温服,日三。
4,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
三二、暑温寒热,舌白不渴、吐血者,名曰暑瘵,为难治,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主之。
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方:
鲜荷叶边(二钱)鲜银花(二钱)西瓜翠衣(二钱)鲜扁豆花(一枝)丝瓜皮(二钱)鲜竹叶心(二钱)杏仁二钱,滑石末三钱,薏仁三钱,服法如前。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3.2湿温、寒湿
1,三仁汤
四三、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三仁汤方:
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浓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2,宣痹汤
四六、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宣痹汤(苦辛通法):
枇杷叶(二钱)郁金(一钱五分)射干(一钱)白通草(一钱)香豆豉(一钱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3,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
四七、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辛淡法):
苇茎(五钱)薏苡仁(五钱)桃仁(二钱)冬瓜仁(二钱)滑石(三钱)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4,一物瓜蒂汤
四八、《金匮》谓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一物瓜蒂汤方:瓜蒂(二十个)。上捣碎,以逆流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吐再服,吐停后服。虚者加参芦三钱。
5,桂枝姜附汤
四九、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桂枝姜附汤(苦辛热法):
桂枝(六钱)干姜(三钱)白术(生,三钱)熟附子(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服。
3.3中焦
1,茵陈蒿汤
二八、阳明温病,无汗,或但头汗出,身无汗,渴欲饮水,腹满舌燥黄,小便不利者,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钱)栀子(三钱)生大黄(三钱)
水八杯,先煮茵陈减水之半,再入二味,煮成三杯,分三次服,以小便利为度。
2,小陷胸加枳实汤
三八、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小陷胸加枳实汤方(苦辛寒法):
黄连(二钱)栝蒌(三钱)枳实(二钱)半夏(五钱)
急流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3,三石汤
四一、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者,加味清宫汤主之;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先与紫雪丹,再与清宫汤。
三石汤方:
飞滑石(三钱)生石膏(五钱)寒水石(三钱)杏仁(三钱)竹茹(炒,二钱)银花(三钱,花露更妙)金汁(一酒杯,冲)白通草(二钱)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温服。
4,杏仁滑石汤
四二、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汤主之。
杏仁滑石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钱)滑石(三钱)黄芩(二钱)桔红(一钱五分)黄连(一钱)郁金(二钱)通草(一钱)浓朴(二钱)半夏(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3.4,寒湿
1,半苓汤
四四、足太阴寒湿,痞结胸满,不饥不食,半苓汤主之。
半苓汤方(此苦辛淡渗法也):
半夏(五钱)茯苓块(五钱)川连(一钱)浓朴(三钱)通草(八钱,煎汤煮前药)
水十二杯,煮通草成八杯,再入余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2,四苓加浓朴秦皮汤方、五苓散
四五、足太阴寒湿,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若欲滞下者,四苓加浓朴秦皮汤主之,五苓散亦主之。
四苓加浓朴秦皮汤方(苦温淡法):
茅术(三钱)浓朴(三钱)茯苓块(五钱)猪苓(四钱)秦皮(二钱)泽泻(四钱)水八杯,煮成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3,四苓加木瓜浓朴草果汤
四六、足太阴寒湿,四肢乍冷,自利,目黄,舌白滑,甚则灰,神倦不语,邪阻脾窍,舌蹇语重,四苓加木瓜草果浓朴汤主之。
四苓加木瓜浓朴草果汤方(苦热兼酸淡法):
生于白术(三钱)猪苓(一钱五分)泽泻(一钱五分)赤苓块(五钱)木瓜(一钱)浓朴(一钱)草果(八分)半夏(三钱)
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阳素虚者,加附子二钱。
4,草果茵陈汤、茵陈四逆汤方
四七、足太阴寒湿,舌灰滑,中焦滞痞,草果茵陈汤主之;面目俱黄,四肢常厥者,茵陈四逆汤主之。
草果茵陈汤方(苦辛温法):
草果(一钱)茵陈(三钱)茯苓皮(三钱)浓朴(二钱)广皮(一钱五分)猪苓(二钱)大腹皮(二钱)泽泻(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茵陈四逆汤方(苦辛甘热复微寒法):
附子(三钱,炮)干姜(五钱)炙甘草(二钱)茵陈(六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温服一杯,厥回止后服;仍厥,再服;尽剂,厥不回,再作服。
5,椒附白通汤
四八、足太阴寒湿,舌白滑,甚则灰,脉迟,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浊阴凝聚,阳伤腹痛,痛甚则肢逆,椒附白通汤主之。
椒附白通汤方
生附子(炒黑,三钱)川椒(炒黑,二钱)淡干姜(二钱)葱白(三茎)猪胆汁(半烧酒杯,去渣后调入)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凉服。
6,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浓朴广皮汤
四九、阳明寒湿,舌白腐,肛坠痛,便不爽,不喜食,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广皮浓朴汤主之。
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浓朴广皮汤方(辛甘兼苦法)
生茅术(三钱)人参(一钱五分)炮干姜(一钱五分)浓朴(二钱)广皮(一钱五分)生附子(一钱五分,炮黑)
水五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
7,苓姜术桂汤
五十、寒湿伤脾胃两阳,寒热,不饥,吞酸,形寒,或脘中痞闷,或酒客湿聚,苓姜术桂汤主之。
苓姜术桂汤方(苦辛温法):
茯苓块(五钱)生姜(三钱)炒白术(三钱)桂枝(三钱)
水五杯,煮取八分二杯,分温再服。
8,理中汤
五一、湿伤脾胃两阳,既吐且利,寒热身痛,或不寒热,但腹中痛,名曰霍乱。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汤主之。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逆,四逆汤主之。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宜桂枝汤小和之。
理中汤方:
人参甘草白术干姜(各三两)
水八杯,煮取三杯,温服一杯,日三服。
五苓散方(见前)
四逆汤方(辛甘热法,分量临时斟酌)
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去皮)加人参(一两)
水五茶碗,煮取二碗、分二次服。
9,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
五二、霍乱兼转筋者,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主之;寒甚脉紧者,再加附子。
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方:
即于前五苓散内,加防己一两,桂枝一两半,足前成二两,薏仁二两。寒甚者,加附子大者一枚。杵为细末,每服五钱,百沸汤和,日三,剧者日三夜一,得卧则勿令服。
10,蜀椒救中汤、九痛丸
五三、卒中寒湿,内挟秽浊,眩冒欲绝,腹中绞痛,脉沉紧而迟,甚则伏,欲吐不得吐,欲利不得利,甚则转筋,四肢欲厥,俗名发痧,又名干霍乱,转筋者,俗名转筋火,古方书不载,蜀椒救中汤主之,九痛丸亦可服;语乱者,先服至宝丹,再与汤药。
救中汤方(苦辛通法):
蜀椒(炒出汗,三钱)淡干姜(四钱)浓朴(三钱)槟榔(二钱)广皮(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兼转筋者,加桂枝(三钱)防己(五钱)薏仁(三钱)。厥者加附子二钱。
九痛丸方:
附子(三两)生野狼牙(一两)人参(一两)干姜(一两)吴茱萸(一两)巴豆(去皮心熬碾如膏,一两)
蜜丸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3.5湿温
1,人参泻心汤
五四、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人参泻心汤加白芍主之。
人参泻心汤方(苦辛寒兼甘法)
人参(二钱)干姜(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黄芩(一钱五分)枳实(一钱)生白芍(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2,茯苓皮汤
五六、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先宜芳香通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续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
茯苓皮汤(淡渗兼微辛微凉法):
茯苓皮(五钱)生薏仁(五钱)猪苓(三钱)大腹皮(三钱)白通草(三钱)淡竹叶(二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3,正气散
五八、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
一加减正气散方:
藿香梗(二钱)浓朴(二钱)杏仁(二钱)茯苓皮(二钱)广皮(一钱)神曲(一钱五分)麦芽(一钱五分)绵茵陈(二钱)大腹皮(一钱)。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五九、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
二加减正气散(苦辛淡法):
藿香梗(三钱)广皮(二钱)浓朴(二钱)茯苓皮(三钱)木防己(三钱)大豆黄卷(二钱)川通草(一钱五分)薏苡仁(三钱)
水八杯,煮三杯,三次服。
六十、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三加减正气散主之。
三加减正气散方(苦辛寒法):
藿香(连梗叶,三钱)茯苓皮(三钱)浓朴(二钱)广皮(一钱五分)杏仁(三钱)滑石(五钱)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六一、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四加减正气散主之。
四加减正气散方(苦辛温法):
藿香梗(三钱)浓朴(二钱)茯苓(三钱)广皮(一钱五分)草果(一钱)楂肉(炒,五钱)神曲(二钱)
水五杯,煮二杯,渣再煮一杯,三次服。
六二、秽湿着里,脘闷便泄,五加减正气散主之。
五加减正气散(苦辛温法):
藿香梗(二钱)广皮(一钱五分)茯苓块(三钱)浓朴(二钱)大腹皮(一钱五分)谷芽(一钱)苍术(二钱)
水五杯,煮二杯,日再服。
4,黄芩滑石汤
六三、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黄芩滑石汤主之。
黄芩滑石汤方(苦辛寒法)
黄芩(三钱)滑石(三钱)茯苓皮(三钱)大腹皮(二钱)白蔻仁(一钱)通草(一钱)猪苓(三钱)
水六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5,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枳实生姜
六四、阳明湿温,呕而不渴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呕甚而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六钱)茯苓(六钱)生姜(四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枳实生姜方
半夏(六钱)黄连(二钱)黄芩(三钱)枳实(三钱)生姜(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复纳人参、大枣。
6,宣痹汤
六五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萎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宣痹汤方(苦辛通法):
防己(五钱)杏仁(五钱)滑石(五钱)连翘(三钱)山栀(三钱)薏苡(五钱)半夏(醋炒,三钱)晚蚕砂(三钱)赤小豆皮(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痛甚加片子姜黄二钱,海桐皮三钱。
7,薏苡竹叶散
六六、湿郁经脉,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内外合邪,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辛凉淡法,薏苡竹叶散主之。
薏苡竹叶散方(辛凉淡法,亦轻以去实法)
薏苡(五钱)竹叶(三钱)飞滑石(五钱)白蔻仁(一钱五分)连翘(三钱)茯苓块(五钱)白通草(一钱五分)
共为细末,每服五钱,日三服。
8,杏仁薏苡汤
六七、风暑寒湿,杂感混淆,气不主宣,咳嗽头胀,不饥舌白,肢体若废,杏仁薏苡汤主之。
杏仁薏苡汤(苦辛温法):
杏仁(三钱)薏苡(三钱)桂枝(五分)生姜(七分)浓朴(一钱)半夏(一钱五分)防己(一钱五分)白蒺藜(二钱)
水五杯,煮三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9,木防己汤
六八、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己汤主之。
加减木防己汤(辛温辛凉复法)
防己(六钱)桂枝(三钱)石膏(六钱)杏仁(四钱)滑石(四钱)白通草(二钱)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见小效不即退者,加重服,日三夜一。
10,二金汤
七十、夏秋疸病,湿热气蒸,外干时令,内蕴水谷,必以宣通气分为要。失治则为肿胀。由黄疸而肿胀者,苦辛淡法,二金汤主之。
二金汤方(苦辛淡法):
鸡内金(五钱)海金沙(五钱)浓朴(三钱)大腹皮(三钱)猪苓(三钱)白通草(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11,茵陈五苓散
七一、黄胆小便短者,茵陈五苓散主之。
茵陈五苓散:
茵陈末(十分)五苓散(五分)
共为细末,和匀,每服三钱,日三服。
12,连翘赤豆饮
七三、素积劳倦,再感湿温,误用发表,身面俱黄,不饥溺赤,连翘赤豆饮煎送保和丸。
连翘赤豆饮方(苦辛微寒法):
连翘(二钱)山栀(一钱)通草(一钱)赤豆(二钱)花粉(一钱)香豆豉(一钱)
煎送保和丸三钱。
保和丸方(苦辛温平法)
山楂神曲茯苓陈皮匐子连翘半夏
13,苍术白虎汤加草果
七五、疮家湿疟,忌用发散,苍术白虎汤加草果主之。
苍术白虎汤加草果方(辛凉复苦温法)
即前白虎汤内加苍术,草果。
14,浓朴草果汤
八五、舌白脘闷,寒起四末,渴喜热饮,湿蕴之故,名曰湿疟,浓朴草果汤主之。
浓朴草果汤方(苦辛温法):
浓朴(一钱五分)杏仁(一钱五分)草果(一钱)半夏(二钱)茯苓块(三钱)广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15,四苓合芩芍汤
八七、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者,四苓合芩芍汤主之。
四苓合芩芍汤方(苦辛寒法):
苍术(二钱)猪苓(二钱)茯苓(二钱)泽泻(二钱)白芍(二钱)黄芩(二钱)广皮(一钱五分)浓朴(二钱)木香(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久痢不在用之。
16,活人败毒散
八八、暑湿风寒杂感,寒热迭作,表证正盛,里证复急,腹不和而滞下者,活人败毒散主之。
此证乃伤水谷之酿湿,外受时令之风湿,中气本自不足之人,又气为湿伤,内外俱急。活人败毒散(辛甘温法):
羌活独活茯苓川芎枳壳柴胡人参前胡桔梗(以上各一两)甘草(五钱)
共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杯,生姜三片,煎至七分,顿服之。热毒冲胃噤口者,本方加陈仓米各等分,名仓廪散,服法如前,加一倍,噤口属虚者勿用之。
17,滑石藿香汤
九十一、滞下红白,舌色灰黄,渴不多饮,小溲不利,滑石藿香汤主之。
滑石藿香汤方(辛淡合芳香法):
飞滑石(三钱)白通草(一钱)猪苓(二钱)茯苓皮(三钱)藿香梗(二钱)浓朴(二钱)白蔻仁(钱)广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18,五苓散加寒水石
九十二、湿温下利,脱肛,五苓散加寒水石主之。
五苓散加寒水石方(辛温淡复寒法)
即于五苓散内加寒水石三钱,如服五苓散法,久痢不在用之。
3.6,下焦
1,香附旋复花汤
四十一、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旋复花汤主之;久不解者,间用控涎丹。
香附旋复花汤方(苦辛淡合芳香开络法):
生香附(三钱)旋复花(绢包,三钱)苏子霜(三钱)广皮(二钱)半夏(五钱)茯苓块(三钱)薏仁(五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腹满者,加浓朴。痛甚者,加降香末。
控涎丹方(苦寒从治法):
甘遂(去心制)大戟(去皮制)白芥子上等分为细末,神曲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九丸,姜汤下,壮者加之,羸者减之,以知为度。
2,鹿附汤
四十三、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跗浮肿,鹿附汤主之。
鹿附汤方(苦辛咸法):
鹿茸(五钱)附子(三钱)草果(一钱)菟丝子(三钱)茯苓(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渣再煮一杯服。
3,安肾汤
四十四、湿久,脾阳消乏,肾阳亦惫者,安肾汤主之。
安肾汤方(辛甘温法);
鹿茸(三钱)胡芦巴(三钱)补骨脂(三钱)韭子(一钱)大茴香(二钱)附子(二钱)茅术(二钱)茯苓(三钱)菟丝子(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大便溏者,加赤石脂。久病恶汤者,可用贰拾分作丸。
4,术附姜苓汤
四十五、湿久伤阳,痿弱不振,肢体麻痹,痔疮下血,术附姜苓汤主之。
术附姜苓汤方(辛温苦淡法):
生白术(五钱)附子(三钱)干姜(三钱)茯苓(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5,茵陈白芷汤
六十三、酒客久痢,饮食不减,汤主之。
茵陈白芷汤方(苦辛淡法)
绵茵陈白芷北秦皮茯苓皮黄柏藿香
6,断下渗湿汤
六十六、久痢带瘀血,肛中气坠,腹中不痛,断下渗湿汤主之。
断下渗湿汤方(苦辛淡法):
樗根皮(炒黑,一两)生茅术(一钱)生黄柏(一钱)地榆(炒黑,一钱五分)楂肉(炒黑三钱)银花(炒黑,一钱五分)赤苓(三钱)猪苓(一钱五分)
水八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