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又叫玉蜀黍、苞谷、棒子,其营养十分丰富。主要成分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除此之外,它还含有胡萝卜素、B、B2,烟酸等维生素。玉米性味甘平,既可谓中开胃,又能渗湿利水。玉米的花穗叫玉米须,有很好的利尿、降压、止血和健胃作用,还能控制肾炎蛋白尿,利胆,减少胆红质。高血压、浮肿、黄疸、小便不利患者,可经常以之煎汤或代茶饮。玉米油含亚油酸为60%,还含有卵磷脂、维生素A、E等,长期食用可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是心血管疾病、肥胖者的理想食品。
最新的医学研究发现,玉米还是一种具有抗癌作用的食品。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粮食加工越来越精细的今天,多食用一些玉米食品,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富贵病”的发生。
.小便不利:玉米须鲜者30~45克,干者2~5克,煎汤服。
2.糖尿病:玉米须50~00克水煎,分2次日服完。连服见效。
3.高血压:玉米须5~25克,加冰糖适量,煎水代茶常饮;或干玉米须60克,煮水喝,每日3次。
4.咯血:玉米须60克,冰糖60克,混合炖服。
5.高脂血症:常以玉米油炒菜食之。
6.胆囊炎:玉米须30~60克,煎水代茶饮。
7.咳嗽:玉米须、桔皮各适量,水煎服。
8.慢性肾炎水肿:玉米籽份,加水3倍量,煎汤代茶,早晚饮服,久而有效。
9.鼻炎:玉米须装烟斗内吸。
粳米粳米即日常人们食用的大米,亦称粳稻米。它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粳米性味甘平,具有健脾养胃、止渴除烦、固肠止泻等功效。故药膳中多用粳米,且常作粥食。用粳米煮粥时浮在面上的浓稠液体叫做米油或粥油,其营养丰富,可滋阴强身,有医家称之“可代参汤”。因此粥被誉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腹泻:陈仓米磨粉炒焦,每服3~6克,日服3次。
2.婴儿吐奶:炒焦粳米,水煎服汁。
3.肠风下血:陈仓米30克,柿蒂7个,加水同煮熟,去柿蒂服食。
4.粳稻根80~克,洗净,次煎服;粳稻草60克烧灰,放杯中,开水冲泡,静置2小时,取上清液,同白米粥服。
5.便秘:早稻秆把,烧灰水冲,服上层澄清液20克。
6.黄疸:早稻草60克,薏苡仁根30克,水煎服,数次。
糯米糯米俗称江米、元米。其质柔粘,性味甘温。营养成分除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钙、磷、铁等外,尚含有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营养较为全面。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糯米具有暖脾胃,补中益气,缩小便的功效。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亦称“糯米甘温补肺气,充胃津,助痘浆,暖水脏”。但因为糯米性粘滞,难以消化,多食可助湿生痰,损伤脾胃,故糯米不宜多食,脾虚病人和小儿以不食为佳。
.痈肿:糯米煮饭,乘热入盐、葱白(碎)少许,敷之即愈。
2.自汗:糯米配小麦麸同炒为末,每次服0克,日服3次.
3.久泻:糯米克,淮山药50克,炒熟研末,每晨取半碗,加砂糖2匙,胡椒粉少许,开水调服。
4.胃痛:糯米、红枣各适量,煮粥食用。
5.产后体弱:糯米酒、鸡肉适量,红枣(去核),生姜几片。将上几味共蒸,鸡肉熟即可食用。
6.失眠:糯米50克,小麦米50克,共煮粥,加适量红糖或白糖,服用。
7.咳嗽:糯米60~00克,百合20~30克,甜杏仁2~20克。将上几味洗净,加水煮粥,食用。
8.尿崩症:爆糯米花和桑根白皮各30克,水煎,分2次服。
9.颈淋巴结结核:糯米份,槐米2份,分炒黄共研末,每晨空腹开水冲服9克。
0.吐血:糯米25克,莲子心7枚,共为末酒送服。
小米小米又名粟米,它清香甘甜,色金黄酥糯。我国北方地区喜食小米粥,是因为它既可口又富于营养。在每00克小米中含蛋白质9.7克,脂肪3.5克,淀粉72~76克,钙29毫克,磷毫克,铁4.7~7.8毫克。跟南方地区喜食的大米相比,小米不仅产生的热量高,而且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B2的含量均高于大米。
祖国医学认为,小米性味甘咸,微寒,具有和中健脾除热,益肾气补虚损,利尿消肿的作用。而用小米制成的锅巴(以焦厚不糊者为佳)性味甘平,功能补气健脾,消积止泻。用小米糠制成的小米糠油又有祛风、杀虫、止痒、收敛的功效。
.小儿消化不良:粟米与淮山药等量,炒黄,共研细末,加水煮糊,加白糖食用。
2.泄泻:粟米50~00克,淮山药5~20克,大枣5~0枚。共煮粥服食。
3.反胃:粟米磨成粉,做成梧桐子大小,每次煮熟后服6~0克,加少量盐吞服。
4.腹痛:锅巴烧焦研末,用温水送服5克,每日服3次。
5.鹅掌风:糠油不拘多少,擦患处2次即愈。
6.脚气:糠油抹患处,每天2次。
7.发癣:用小米糠油,每日擦2~3次。
8.骨髓炎:用清水0公斤浸泡谷糠5公斤24小时,再用布袋过滤去渣澄清,将清水入锅熬成膏,摊在布上敷贴患处。
9.牛皮癣:谷糠油外涂,每日次。
0.干血痨:陈小米糠烧炭(即炒焦黑),每服9克,黄酒送服,每日服。约0日内,月经可行。
.口角皲裂:取谷糠油擦之,数日可愈。
附:谷糠油(即小米糠油)制法
取碗,碗口糊麻纸张,将谷糠堆在麻纸上,堆积如塔形。灶火内取红火块,或燃木炭块,置糠堆的顶端,点燃谷糠,待糠燃尽(以不烧透麻纸为度),用木板刮去余糠,待碗冷,打开麻纸,碗底及碗壁上即积有糠油(如谷糠质量较差,则仅在碗壁上有油)。
小麦小麦是面粉的原料,也是北方人的主食。小麦中除含有蛋白质、淀粉、钙、磷、铁,还含有维生素B、淀粉酶、油酸、亚油酸等。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比大米高,而且还含有大米所缺乏的维生素E、麦芽糖酶、蛋白分解酶和淀粉酶,所以面食比米饭容易消化。
祖国医学认为,小麦性味甘微寒,入心、脾、肾三经,功能益肾养心安神,调肠胃,除热止渴。小麦淘洗时轻浮瘪瘦者为浮小麦,具有除虚热,敛汗,镇静安神的功效。小麦麸可除心烦,止消渴,而以小麦粉水洗得之的面筋,性甘凉,为素食中的佳品。功能为益气和中,痨热病人宜煮食之。
.口腔溃疡:小麦面烧灰2份,冰片份,混合研细,吹在患儿口疮面,每天2~3次,3~5天即愈。
2.慢性脑膜炎:小麦麸00克,瘦肉克加葱、盐等佐料拌成馅,以糯米粉包成包子,蒸熟后食用。
3.眩晕:浮小麦、黑豆各30克,水煎服。
4.神经衰弱:小麦30克,大枣0枚,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剂,5日为疗程。
5.自汗盗汗:浮小麦50克,五味子0克,水煎服。
6.骨质增生:小麦麸克,陈醋克共放铁锅炒热。装入布袋内趁热烫患部,可用两付轮流。每日2次,每次半小时。
7.水肿:小麦芽6克,焙黄,水煎煮浓汁去渣服之。
8.淋症:将小麦50克煮沸后,下入通草9克,再用文火煮成浓汁,去渣饮汁,早晚空腹饮用各次。
9.腹泻:小麦粉(炒黄),糯米(炒黄研粉),大枣(去核干燥研碎),每次5~30克,开水调服。
荞麦荞麦也称花麦、玉麦。在人们吃腻了精米细面的今天,荞麦以其独有的营养成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这一转变是很有益处的。
荞麦所含的蛋白质不仅不低于大米和白面,而且其中的赖氨酸和精氨酸含量还都超过米、面,这是人体(尤其儿童)两种不可缺少的必需氨基酸。荞麦中油酸、亚油酸的含量很高,这两种脂肪酸在人体内起着降低血脂的作用,而且也是前列腺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荞麦面中含有的维生素B不比白面少,而维生素B和烟酸含量,则明显地高于白面。荞麦面中还含有其它粮食中很少具有的芦丁成分。烟酸和芦丁具有降低血脂和胆固醇以及保护血管的重要作用,是治疗心血管病的良药。
祖国医学认为,荞麦性味甘凉,入脾、大肠二经,功能清热利湿,开胃宽肠,下气消积。荞麦面含红色莹光素,部分人食之可发生对光敏感症(又名荞麦病)或过敏性皮炎,且不宜多食,否则会引起消化不良,肿瘤病人忌食荞麦。
.痢疾:荞麦面6克(炒),砂糖水调,顿服。
2.带下:荞麦粉克(炒金黄色),鸡蛋清0个,甘草末60克,上药和温水调为丸,晒干待用,每日早晚各次,开水送下,每次30克。
3.偏头痛:荞麦子、蔓荆子等份研末,以烧酒调敷患部。
4.小儿丹毒:荞麦粉以醋调敷,早、晚更换。
5.疝气:荞麦面适量,生川乌5克,白胡椒9克,共研细末,用烧酒拌成泥状,包扎在脚心。
6.淋症:荞麦面炒,白糖各等份,水浸,空腹服,每次30~60克。
7.下乳:荞麦花约50克煎水,煮鸡蛋每日吃一个。
8.崩漏:荞麦根叶30克,切碎水煎服。
9.外伤出血:荞麦叶捣烂外敷。
0.腹泻:荞麦面作饭食之,连用三四天可愈。
高粱高粱主产于我国北部地区,其性味甘、涩,温,入脾、胃二经。高粱米或碾粉熟食,有健脾益胃,充饥养身的作用。煮粥滋养,宜为脾虚有水湿者食用。高粱米还具温中、燥湿、收敛的功效。高粱叶可和胃、止呕,高粱根利水止血,高粱霉则有燥湿、收敛、止血的功效。
.食积:高粱子30~60克,水煎服。
2.胃痉挛:高粱60克,陈灶心土块,水煎后,澄清去渣顿服。不论寒、热、虚、实均可用。
3.痢疾:高粱霉包6克,为末,烧酒少许,拌匀,开水冲服;高粱根个,红糖20克,熬成水服。
4.崩漏:高粱霉包5克,百草霜3~6克,水煎服,红糖为引。
5.带下:以多年高粱根,炒后研末,用红糖水或米汤送下,每次9克,日服3次。
6.足跟痛:高粱根数个,鸭蛋2个,煮汤,滤去渣,加白糖调服。
7.自汗:高粱子、葱、盐、羊肉汤共煮粥食。
8.便血:高粱花9克,焙干研末,黄酒调服。
9.倒经:红高粱花,水煎加红糖服。
0.脚气:陈高粱若干(以五六年者为佳),焙黄为细末,干涂患处。
黄豆黄豆是我国的特产,而且被誉为“植物肉”和“绿色的乳牛”。
为什么黄豆会获得如此称号呢?这是因为黄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在克黄豆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当于多克瘦猪肉或克鸡蛋或6克米饭的蛋白质含量。黄豆含植物油也多,出油率达20%,所以它既是粮食,又是油料。
黄豆中含的营养物质全面而且丰富。每00克黄豆含蛋白质36.3克,脂肪8.4克、热量.8千焦耳、钙毫克、磷57毫克、铁毫克、硫胺素0.79毫克、核黄素0.25毫克、尼克酸2.毫克。
最近研究发现黄豆中所含的蛋白质可以软化因年老而变脆的血管,而且黄豆脂肪中所含的罂酸,具有清除沉积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的效能。黄豆还能提供延缓机体老化的维生素和皂甙。黄豆中的钾元素,可减轻盐对人的危害,有预防高血压病的作用。
近来专家又发现黄豆中含有“植物固醇”,和胆固醇的作用相似,可用来制造激素和细胞膜的成分。但是“植物固醇”不沉积于血管壁,在肠道中先于胆固醇而被吸收,所以对胆固醇的吸收起到阻碍作用。黄豆因其铁、钙、磷含量高,对正在生长发育的少年儿童和易患骨质疏松的老年人以及缺铁性贫血患者,非常适宜食用。
祖国医学认为,黄豆性味甘平,入脾、大肠经,具有益气养血、健脾宽中、下气利大肠、润燥消水的功效。
黄豆经水泡发芽即成黄豆芽。黄豆发芽后维生素含量发生很大变化,其中胡萝卜素、核黄素、尼克酸含量均增加2倍以上,维生素C和维生素B2含量也有很大的变化,这些维生素对维持皮肤健康,促进皮肤正常发育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中医学认为,黄豆芽可去黑痣、治疣赘、润肌肤。有利湿清热之效。
豆浆为黄豆经水泡、磨碎、过滤、煮沸后制成。其性味甘平,功可补虚润燥、清肺化痰。生豆浆中含有皂甙,吃后会引起食物中毒,必须充分煮透将皂甙破坏才可以吃。
煮沸的豆浆加卤水(主要成分是硫酸镁、硫酸钙等)或石膏水使蛋白质凝固,再经压榨去水制成豆腐。豆腐因用卤水或石膏点成,因而钙和镁盐含量较多。钙质对小儿骨骼与牙齿生长有重要作用,而镁盐则对心肌有庇护作用,对冠心病患者大有裨益。
《本草纲目》载豆腐的功用为“宽中益气,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以及“清热散血”等。
.手足肿痛:黄豆30克,白矾6克,花椒9克,水煎,乘热先熏后洗,每日次。
2.习惯性便秘:每日以黄豆皮20克,水煎,分3次服。
3.腹泻:黄豆皮烧灰研末,以开水送服。每日2次,每次5克。
4.预防感冒:黄豆把,干香菜5克(或葱白3根),白萝卜3片,水煎温服。
5.脚气:黄豆50克,水煎洗脚立愈。
6.足跟痛:黄豆根克(在土内者)煎汤趁热浸洗数次。
7.妊娠高血压:黄豆芽水煮3~4小时,温服数次。
8.寻常疣:黄豆芽煮熟,连汤淡食,一日三餐,吃饱为止。三天为一疗程,治疗期间不食其它食物,第四天改为正常饮食,仍以豆芽菜佐餐。
9.血崩:生豆浆一碗,韭菜汁半碗,调和空腹饮下。
0.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豆浆碗,加饴糖5克,煮沸后每日晨起空腹服之。
.淋症:滑石粉:甘草粉为6∶(即六一散),冲入豆浆饮。
2.带下:豆浆碗,白果仁0粒捣碎,冲入豆浆内炖温内服。每日次,连服数日。
3.久痢:豆腐煮熟蘸醋吃。
4.甲状腺机能亢进:豆腐4块,鲫鱼条(约克),调味品适量,共炖服食。每天次,连服。
5.脉管炎:豆腐(未下冷水浸过者)切两片,一片撒白糖,一片不撒,共蒸20分钟。撒糖豆腐食之,无糖豆腐敷之。
6.通乳:鲜豆腐、黑糖各20克,煮数沸,次服。
黑豆黑豆是大豆的一种,又名乌豆或黑料豆。其性味甘平,入心、肝、肾经。《本草纲目》中曰:“黑豆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解毒。”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黑豆中含有大豆皂草甙、染料木甙等物质,有解表清热和滋养止汗作用。
.牙痛:以黄酒煮黑豆,煮至稍烂,取汁漱口。
2.产后风:将克黑豆炒熟,用黄酒碗童便碗煮十来沸,澄清,分3次温服。
3.眩晕:黑豆30克、浮小麦30克,水煎服。
4.肺结核:雪梨2个洗净切片,加水适量,放入30克黑豆,用文火炖烂熟后服食。每日2次,连服5~20天。
5.慢性肾炎:黑豆00克,瘦猪肉克共炖汤适当调味服食。分2次服,每天剂。
6.小儿遗尿:猪肉克,黑豆00克,煮烂熟,任意食之。
7.坏血病:山楂、黑豆、白糖各20克,捣碎加水3杯煎沸,再加黄酒60克,一次服下。
8.产后身痛:将克黑豆入锅炒至半焦,与红枣20克一起浸入升黄酒中,半月后去渣饮酒。每天2~3次,每次服20~30毫升。
赤小豆赤小豆又名红豆、朱小豆、红饭豆等。其营养价值很高,每00克中含蛋白质2.7克,碳水化合物60.7克,钙76毫克,磷毫克,铁4.5毫克。此外还含有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皂素等。它性平,味甘、酸,功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善治营养不良性水肿以及一切痈疽疥疮和丹毒。还可用于通乳。
赤小豆芽为赤小豆经水浸泡发芽而成的豆芽。性味甘平,具有行水消肿,止血治痢的功效,用治便血和妊娠胎漏等。
赤小豆叶善治小便频数和遗尿。
赤小豆花又名腐婢,味辛,平,无毒。能清热、止渴、醒酒、解毒。用治疟疾、痢疾、消渴、丹毒等。
.水肿:赤小豆20克,水煎当茶饮;或以赤小豆研细末,每次9克,日以温开水冲服3次。或赤小豆与鲤鱼、鲫鱼、雌鸡等煮食。
2.肝硬化腹水:取赤小豆克,活鲤鱼条(重克以上),同放锅内,加水2~3毫升清炖,至赤小豆烂透为止。将赤小豆、鱼和汤分数次服下。
3.丹毒:赤小豆捣为细末,与鸡蛋清调和均匀,涂敷患处,效佳。
4.妊娠出血:赤小豆温水浸出芽,取一撮煎汤,黄酒为引,温服。
5.下乳:赤小豆00克,煮粥食之。
6.腮腺炎:赤小豆撮,捣为细面,水调糊状,敷腮部。
7.小儿遗尿:赤小豆叶捣汁服之。
8.营养不良性水肿:以赤小豆60~90克,冬瓜50克,煮汤服。
9.预防麻疹:赤小豆、绿豆、黑豆、甘草各适量。将三豆共煮熟,晒干,与甘草同研细粉,开水冲服。岁每次3克,2岁每次6克,3岁9克,每日3次,连服7日。
绿豆绿豆含有丰富的营养,除蛋白质、淀粉外,还富含铁、磷、钙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C、B及胡萝卜素、尼克酸等。它性凉味甘,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利尿润肤的功能。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喝上一碗清凉可口的绿豆汤,顿时会感觉汗消热解,浑身爽快。
绿豆芽即豆芽菜,为绿豆的种子水浸后发出的嫩芽,性味甘凉,能“解酒毒、热毒,利三焦”(《本草纲目》)。
绿豆衣为绿豆的种皮,又名绿豆壳、绿豆皮。性味甘寒、无毒,功同绿豆,但凉血清热解毒之功胜于绿豆,还可明目、利咽消肿。
.胆囊炎:绿豆00克洗净放入个新鲜猪苦胆中,用细绳扎好口,挂在通风阴凉处风干。每次服绿豆5~20粒。每日服2~3次。
2.中暑:绿豆20克煮烂,捣成泥状,加入30克红糖调匀吃下。或饮绿豆汤。
3.食物中毒:绿豆30克,甘草5克,食盐(炒焦)2克,水煎,稍温徐徐饮服。重患者可灌服。
4.腮腺炎:用生绿豆60克,置小锅内煮至将熟时,加入白菜心2~3个,再煮约20分钟,取汁顿服,每日~2次。
5.小儿赤白痢:绿豆3粒,白胡椒3粒,大枣枚去核,共捣敷脐上,胶布贴封,次日再换。或绿豆皮、白糖各5克,加水共煎服。
6.小儿水痘:绿豆00克,加水毫升,煮汤代茶饮,服时酌加白糖。
7.便血:绿豆芽、红糖、椿根白皮各20克,加水毫升,煎成50~毫升,早晚分服,每日剂。
8.乳腺炎:绿豆淀粉与血余炭面(人发烧灰)各30克,用水调成糊状,敷于患部。
9.痤疮:绿豆粉温水煮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洗净患部,涂抹之。
花生花生,又名长生果、落花生。每00克干花生米中含蛋白质26克,相当于克瘦猪肉的蛋白质含量;脂肪40克,是相同数量瘦肉的.4倍。
此外,花生中还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维生素类、氨基酸以及少量的磷脂、嘌呤、生物碱、三萜皂甙和矿物质等。由于花生的营养极其丰富,所以它具有较突出的食疗保健作用。
常食花生可促进脑细胞发育、增强记忆力、提高智力、防止过早衰老。同时,花生中含有脂溶性维生素E,溶于花生油脂中,能维持有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胚胎发育,延长细胞寿命,有利于生育、长寿,所以花生被称作“健脑长寿食品”。
近代医学研究发现,花生米外层的红衣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对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有明显疗效,对慢性支气管炎也有一定疗效。所以吃花生米应连同红衣一起吃。
中医学认为,花生米煮熟性平,炒熟性温,具有和胃、润肺、化痰、补气、生乳、滑肠之功,经常食用可治营养不良、咳嗽痰多、产后缺乳等症,对慢性肾炎、腹水、声音嘶哑等病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高血压:用醋浸花生仁7日以上,每晚服7~0粒;或鲜花生叶煎水代茶饮。
2.高胆固醇:花生壳50~00克,水煎代茶饮。
3.贫血:花生衣2克,每日分2次冲服,经常服用。
4.产后缺乳:花生米60克、黄豆60克、猪蹄2只,共炖食。
5.慢性肾炎:花生米(连皮)、红枣各60克,煎汤代茶饮,食花生米和枣,连服周。
6.声音暴哑:花生米(连皮)水煮熟后,吃花生米,喝汤,每日次,每次60~90克。
7.久咳:花生米、大枣、蜂蜜各30克,水煎后饮汤,日2次,枣、花生仁吃下。
8.脚气:花生米90克、赤小豆60克、大蒜30克、红枣60克,水煎服,每日2次。
9.过敏性紫癜:花生米6粒,熟大枣4枚去核,共捣为泥状,每日剂,分4次用枣汤送服。
0.冻疮:将花生衣30克研细,加入00毫升白醋浸泡7天,另取樟脑5克调成糊状,外涂患处。
.带下:花生克,冰片5克共捣如泥,分两次服,每日空腹时白开水送下。
2.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每日晨起漱口后,食花生油2~4匙,半小时后始可饮食,连服周可见效。
3.失眠:鲜花生叶不拘多少,煎汤服。
芝麻芝麻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种子,古称为巨胜子、油麻、脂麻。分白、黑两种。白芝麻多作食用,黑芝麻多入药用。芝麻历来被当作“仙家”食物,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芝麻的抗衰老作用。据分析,每百克芝麻中含蛋白质2.9克,脂肪6.7克,钙毫克,磷毫克,铁50毫克,含铁量为各种食物之首。芝麻中脂肪油含量高达60%,其中主要成分是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这些物质都具有抗衰老的特性。
另外,芝麻中还含有维生素E,维生素E可以阻止体内产生过氧化脂质,从而维持含不饱和脂肪酸比较集中的细胞膜的完整和功能正常,也可以防止体内其它成分受到脂质过氧化物的伤害。此外,维生素E还可以减少体内脂褐质的积累,这些都可以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麻油是以芝麻榨取的脂肪油,又称香油。麻油为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极易分解、利用和排出,能促进胆固醇代谢,清除动脉血管壁上的沉积物,消除皮肤老年斑,所以麻油又被称为“动脉血管内的清道夫”。
中医学认为,芝麻性平味甘,生用微寒,炒用温,功可补肝肾、润五脏、生津、润肠、通乳。因其滑肠,大便溏者不宜多食。麻油性味甘凉,功能润燥、通便、解毒、生肌。用治肠燥便秘,食、虫积腹痛,溃疡、疥癣等。还用作软膏的基础剂,在煎熬膏药时,尤为必用。
.神经衰弱:黑芝麻、核桃仁、桑叶各60克,捣烂为泥,捏成小丸,每次0克,每日2次。
2.产后乳少:芝麻炒熟,入盐末少许,进餐时作副食,可增乳汁。
3.中风:黑芝麻~克,洗净去杂质,上锅蒸2~3次,干燥后研细,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每次服3丸,黄酒送下,每日服3次。
4.便血:黑芝麻克,蒸熟,每天服60克,早晚两次,空腹服。
5.哮喘:黑芝麻克,生姜20克(捣汁去渣),白蜜20克蒸熟,冰糖20克,捣碎蒸溶,与白蜜混合均匀。将黑芝麻炒后,待冷,拌生姜汁再炒,再待冷,拌白蜜冰糖,磁瓶收贮,早晚服匙。
6.习惯性便秘:黑芝麻30克,核桃仁60克,共捣烂,每日晨起服匙,温开水冲服。或香油60~20克,顿服即通。
7.崩漏:芝麻叶30~60克,煎浓汁,以热开水冲服。
8.风湿性关节炎:鲜芝麻叶60克,洗净切碎,水煎。如冬季无叶,也可用芝麻秸。
9.烫火伤:芝麻壳烧存物,研细,以麻油调涂。如局部有渗出,可用干末撒在表面。
0.干咳:黑芝麻20克,白糖30克,炒食。
.痢疾:白芝麻30克,泡水调冰糖服。
2.鹅口疮:用香油0数滴,冲化于0毫升左右的淡盐水中,每次滴入口内2~4滴,日0余次。
3.毛囊炎:把香油熬开,用葱白蘸香油涂患处,每次20分钟。连涂3日。
4.鼻炎:以麻油滴入每侧鼻腔2~3滴,每日3次。
5.牙周炎:芝麻秆熬水漱口,以不痛为度。
蚕豆蚕豆,原产黑海南部,亦称胡豆。蚕豆的营养丰富,尤其是磷和维生素的含量比较高,为一般干豆所不及。据分析,在00克蚕豆中,含磷27毫克、胡萝卜素0.5毫克、维生素B0.33毫克、维生素C2毫克以及其它营养素。蚕豆还是低热量食物。00克蚕豆可产热量为千焦,低于其它豆类。所以蚕豆是肥胖者减肥及患高血压、高血脂的心血管系统患者的保健食品。
蚕豆性味甘、平,益脾快胃,有通便消肿作用。用治小便不利、肾脏水肿等。蚕豆皮性涩味甘,可利湿化滞,收敛医疮,并有逐风邪作用。
蚕豆花性味甘平,具有收敛作用,止出血、白带、咳嗽,并有收敛浮阳作用,用于头晕目眩的高血压症。
蚕豆荚即蚕豆黑壳,有利尿、止血作用。蚕豆叶味苦、微甘,性温,为止血剂,治一切出血。蚕豆茎即蚕豆梗,有止血、止泻作用,治各种内出血、水泻及烫伤。
蚕豆虽是一种食药俱佳的食品,但在食用时也应注意,因蚕豆中含有一种叫巢菜碱甙的物质,能使人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即蚕豆黄病),一旦发生,应立即求医治疗,以防意外发生。
.水肿:陈蚕豆(至少3年)煎汤喝水;或陈蚕豆(数年者最好)20克,红糖90克,将蚕豆带壳和红糖放砂锅中,添清水5茶杯,慢慢熬煮至茶杯服下;或蚕豆60克,冬瓜皮60克,水煎服。
2.痢疾:蚕豆60克(炒黄),百草霜30克,同炒以起烟为度,加米汤煎服。初起者不宜用。
3.秃疮:鲜蚕豆捣如泥,涂疮上,于即换之。如无鲜者,用干豆以水泡胖,捣敷亦效。
4.湿疹:将蚕豆皮烘焦,研极细过筛,香油调敷,每日次.
5.产后风:蚕豆皮5克,焙黄为末,黄酒送下。
6.高血压:蚕豆花5~30克,开水泡,代茶饮,久服始效。
7.咯血:蚕豆花9克,煎,去渣,溶化冰糖适量,日2~3次分服。
8.肺结核咯血:鲜蚕豆荚克,水煎服,每日剂;或鲜蚕豆叶捣烂挤汁,每日2次,每次20毫升。
9.黄水疮:蚕豆壳瓦上焙枯研末,加黄丹少许,以菜油调敷(香油亦可),干则再敷,3日即愈。
0.胎漏:蚕豆壳炒熟研末,每服0克,加白糖,温开水调匀送服。
.带下:鲜蚕豆花蒸馏得蚕豆花露,随意服用;或蚕豆花30克,水煎加白糖,每日服3次。
2.小便不通:蚕豆壳50克,水煎服。
3.烫火伤:蚕豆荚壳炒炭研细,用麻油调匀,敷于患处。
甘薯甘薯是一种常见且经济实惠的营养保健食品,尤以胡萝卜素含量极为丰富,是粮食和蔬菜中的佼佼者。甘薯中含有一种由胶原和粘液多糖类物质组成的多糖、蛋白质的混合物——粘蛋白,这种粘蛋白有助于保持心血管壁的弹性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对呼吸、消化系统以及关节腔、浆膜腔也有很好的润滑作用。
甘薯还有一个特点是它属于“生理碱性”的食物,富含钾、钠等元素,而米、面、肉、蛋等都属“生理酸性”食物。因此,甘薯同这些食物共同食用,有助于保持人体的酸碱平衡。甘薯中丰富的植物纤维素能增加粪便体积,而且吸水性好,可预防便秘和肠道疾病。
祖国医学认为,甘薯性平味甘,功可“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白皮白肉者,益肺气,生津”(《本草纲目拾遗》)。
在日本和我国的一些长寿区和长寿村,调查研究发现,当地的人们把甘薯作为主食,常年不断地食用。因此甘薯又被誉为“健身长寿”食品。
由于甘薯的淀粉颗粒较大,进入人体胃肠道以后刺激胃酸分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引起腹胀、打嗝、吐酸水,所以,吃甘薯要蒸熟煮透,也可把切好的甘薯先放在淡盐水中浸泡十分钟再蒸煮,或与米、面以及豆类食物共煮。吃甘薯同时吃点咸菜,可以减少胃酸,避免腹胀。
.乳腺炎:以白甘薯洗净去皮,切碎捣烂,敷患处,觉局部发热即换,敷数日可好转。
2.夜盲症:甘薯叶20克,和猪肝煮食,连服2~3次。
3.急性胃肠炎:甘薯藤60~90克,加生盐炒焦,冲水煎服。
4.产后乳少:甘薯叶80克,和猪腩肉煎汤,尽量饮之。
5.阴囊湿疹:用甘薯苗叶加白盐少许,煎水洗。洗后以甘薯粉、滑石粉二味适量混匀,敷患处。
6.小儿疳积:鲜甘薯叶90~20克,水煎服,不需调味,饮汤,数次即可疹愈。
7.对口疮:甘薯叶、虾酱各适量,共捣敷患处。
8.肝硬化腹水:用甘薯叶嫩叶苗、薤菜嫩叶、红糖各适量,同捣烂敷于脐部。
9.糖尿病:鲜甘薯叶00克、鲜冬瓜适量水煎服,或干藤50克、干冬瓜皮2克水煎服,对糖尿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0.便秘:用洗净的鲜甘薯叶克,加少许食油、盐炒食,一次吃完,早晚空腹各食次。
.遗精:每日用适量甘薯粉调服。
2.浮肿病:用洗净的甘薯克,挖洞,放入生姜3片,烤熟,每天早晚各吃克。连续服用。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欢迎大家光临彩云长在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otongcaoa.com/sltx/8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