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小通草 > 小通草生理特性 > 正文 > 正文

别再ldquo假装护肤rdquo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3/27 18:12:23

Artist:CharlesAmableLenoir

幸运插播:昨天的活动,幸运鹅是,恭喜~

今天文末仍然有彩蛋~幸运鹅会是你吗?

护肤、护肤品,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一门“玄学”,究其原因,除了每个人基础状况不同导致的效果差异之外,还有很大原因在于明明同样的症状/反馈,但你可以听到完全不同的解释和处理建议。当一件事,貌似失去了统一判断标准、甚至掺入了非理性影响因素时(比如“心理效应”),往往会被归为“玄学”。

但在我们看来,很多关于护肤效果的“玄学”背后,都在科学上有着清晰的解读和逻辑。之所以用着同样的产品,却看到不同的效果,往往是由于使用方法、搭配流程、对肤感评判标准的差异、甚至使用前的心理预期造成的。

所以我们一直在“不讨好”的给大家介绍护肤的基础科学、底层逻辑——枯燥,但这是帮大家走出“护肤玄学”误区的唯一方式。伸手党,只想简单粗暴的“买买买”,护肤就“只能看命”了。

今天继续破解护肤“玄学”背后的科学。

时光机??

刷酸迷思:去黄提亮+黑头闭口吸尘器?

日版神仙水最优?免税小棕瓶=浪费钱?护肤品版本“鄙视链"

同样的产品,为什么我用的效果比不上别人?为什么以前的爱用,突然不香了?

薅羊毛,用专柜一半钱就allin国际大牌?抗氧化越抗越黑?

口服VC能美白抗老吗?

喝柠檬水是白成日光灯,还是反黑成关公?

控油迷思

过敏?不耐受?

自从、等高效护肤手段走红以来,“不耐受”这个词就开始被频繁提起,并且发生几率越来越高。

但是!

过敏:红、刺痛、脱皮、干燥

处理方式——立即停用。

不耐受:红、刺痛、脱皮、干燥

处理方式——持续少量使用,直到建立耐受

很多童鞋就晕了,表现症状都差不多,我怎么知道自己到底是?还是?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之前有过一项调查:中国40医院的皮肤科,对30年内出现的临床皮肤问题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就诊的问题皮肤中,“不耐受”导致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高达70%~80%,真正的“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只占20%左右。

,是指身体对外界过敏原产生的强烈反应,彻底解决“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唯一方法,就是找到,并停止接触它。

:是指刚开始使用某些功效型成分时,皮肤会先变得更糟,之后再变好(有些人可能一直不会变好)的所谓“调整期”。

时光机??

泛红刺痛就如临大敌?别傻了,你根本不是过敏肌。

可能的成分

VA酸、VA酸的药用级衍生物、视黄醇

烟酰胺

果酸、水杨酸等酸类

过氧化苯甲酰(benzoylperoxide)

化学去角质,激光,微晶磨皮

一些新型强功效型成分

在毒理学研究中,处方VA酸、视黄醇、果酸、水杨酸等成分,出现不耐受的几率都比较高。

主要原因有两个:

1

这些成分本身就具有刺激性。尤其是处方VA酸、高浓度视黄醇,在各种肤质中,出现不耐受的可能性都很高。

皮肤的屏障能力越弱、屏障结构不完整,神经反应灵敏性就越高,也就越容易“不耐受”,或“不耐受”的症状更强烈。包括易敏感皮肤,也属于耐受性差。

:这类皮肤,就不要使用需要建立耐受的成分和产品了,用温和型产品替代。

2

痘肌在一开始使用VA酸、视黄醇、果酸、水杨酸等促进角质代谢/皮肤更新的成分时,也可能会促进痤疮的进展过程。

这主要是因为:痘痘从出现在皮肤底层,到完全愈合,一般需要8周左右。如果某种产品加快了角质细胞更新的速度,那么它也可能加速痘痘的生长周期,这时你会看到一些以前就存在的小闭口/丘疹爆发出来,给你一种痘痘变严重的错觉,但它们并不是由产品引起的新痘痘。

如何降低的程度

1

从低浓度开始试起。

2

果酸类:敏感肌,从第三代果酸开始试起。干性皮肤可以选择精华;油皮、痘肌可以选择为主打成分的产品。这两类成分是多羟基酸,在帮助皮肤代谢的同时有比较好的保湿效果,有助于减少刺激,温和代谢。

3

VA类:日常护肤不要用。从低浓度、有缓释技术的产品开始试起。但我们还是建议,各种肤质,都直接用高效又温和的吧。

4

不要两种以上猛药同时使用。

时光机??

爆雷了!“养乐多式”护肤,不如这黄金抗老CP

如何区分和

和的症状可能很相似,我们建议:

1

使用功效型产品或新品之前,先在耳后或手腕内侧做24小时过敏测试,无任何不适,再上脸。

2

痘痘肌、有闭口/黑头的问题皮肤:

使用处方VA酸、视黄醇、果酸、水杨酸等促角质代谢的成分后,如果出现了变红、刺痛、爆痘、炎症反应的症状??

先确认症状出现的部位:

如果是原本就有毛孔堵塞问题的部位,可以观察着继续使用。否则,停用。

再确认持续时间:

继续使用后,症状的持续时间不能超过4周,不然就停用吧。

3

有些成分和皮肤,很难建立起耐受(如屏障薄弱的皮肤、处方VA酸,高浓度视黄醇),如果连续使用2-3个月,仍然无法建立耐受,就放弃吧。还有烟酰胺,从我们的观察看,如果不耐受,后期建立起耐受的可能性也比较低。

4

有时也会出现耳后和手腕测试都不过敏,但是上脸就不行的情况。

如果想提前避免此类状况,可以先在脸颊颧骨区域、鼻翼两侧、唇周或其它敏感区域先涂抹舒缓类精华或者面霜打底,降低刺激感。

刺痛,还能继续用吗?

刺痛,原本是皮肤对外界刺激作出的一种生理反应,但刺痛≠过敏。

当皮肤有刺痛感,不排除过敏的可能性,但很多时候也会被误判??

??有些温和派防腐剂,反而更容易引起轻微灼热、小刺痛。

出于对安全性的考量,近几年很多新型防腐剂、或替代型防腐剂被大量使用。比如一些等,越是在温和派产品、新型产品中,你越会看到它们的身影。但它们有些在接触皮肤的瞬间,可能会让你感到灼热甚至轻微刺痛。其中很大比例是一过性刺痛/灼热,短则几秒、长则几分钟,然后恢复正常,并不是真正的。

如果你使用一个产品,刚上脸时感觉轻微灼热/轻微刺痛,成分表中恰巧又有等,先别急,我们建议:

持续观察一下小刺痛和灼热的持续时间,和皮肤状况,如果是很短时间就自动消失、消失后皮肤没有任何不适或不良症状,理论上来讲,是可以继续观察着使用(我自己会这样处理)。如果实在担心也可以停用,或者先用一个保湿产品打底。

??屏障能力薄弱:

换季、秋冬季、暴晒后等皮肤容易脆弱/不稳定的时期,神经反应的灵敏性就比较高,更容易感受到刺激。以前用着好好的产品,突然就开始刺痛了。

这种时候,当务之急还是重建皮肤的屏障能力;并且在功效型产品前,先用修复皮肤屏障、舒缓抗炎的精华油/乳液打底,起到缓冲作用。有时候,哪怕先涂一个“保湿水”,都会明显缓解后续的小刺痛。

??脆弱皮肤+刺激性成分:

使用刺激性功效成分、促进渗透的成分,容易进一步损伤屏障系统,产生加倍的刺痛感、不耐受、过敏症状。

常见的刺激性功效成分,包括等。

配方中的某些促渗成分,一方面帮助功效成分深入皮肤,但同时也可能刺激皮肤,如酒精、丙二醇,及水杨酸等酸类。

阻碍吸收?促进渗透?

一般情况下,护肤品的渗透,是指不同程度的穿过角质层、颗粒层、角质细胞间脂质、以及具备自身小粒径的特性才可以进入的真皮层,这一路披荆斩棘可真是不容易~

护肤品的渗透吸收,我们写过专题文,时光机??

做好这一步,可以"激活"所有护肤品

水,不能被吸收

很多童鞋都觉得是最容易吸收的,因为“嗖嗖就不见了”。但其实“水”才是最无法被吸收的成分。

尤其是各种矿物质水,富含各种钙镁等矿物离子的“温泉喷雾”,是不能穿透皮肤角质层的。这是因为离子型成分不易透过角质层,非解离性的成分才具有较好的渗透度。角质层的亲油性会限制水溶性电离分子的渗透。

当然,的作用,本来也不该是吸收到皮肤深层去“补水”。先涂,也不影响它起到该有的护肤效果(沁润角质层、镇静舒缓、中的功效成分起到相应的护肤诉求)。但是,这些功效都和“水被吸收”没关系。

脂溶性成分,更易吸收

角质层以含有类脂质成分为主,脂溶性越高越的成分,越容易渗透进皮肤。

比如就是水溶性,虽然理论上的生物活性最好,但最大经皮吸收浓度,也只是在pH<3.5时达到20%。而tetrahexyldecylascorbate,吸收率就要高很多了。

水油水

我们一直在说,虽然都是“油”,但不同“油”的成分差异非常大。即使同为植物油,所含脂肪酸的种类不同、浓度不同,分子量和极性不同,也直接导致不同植物油的功效、渗透强度,有很~大~区~别~

讨论不同植物油的渗透性,就不能只看分子量,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黏度。

低黏度油相对于高黏度油具有较高的渗透率。

??饱和度。

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具有更高的渗透率。

比如:含大量(45%)饱和脂肪酸“月桂酸”,渗透率低,且高浓度月桂酸有致痘风险;

但含有的是90%不饱和脂肪酸,渗透率肯定要高很多。

??皂化值。

皂化值越低,渗透率越高。

??碳链长度。

碳链长度越短,渗透率越高。

??卵磷脂含量。

卵磷脂含量越少,渗透率越高。

比如:具有较低的皂化值,含较少甚至不含卵磷脂,属于作用在皮肤表层的、透气和渗透性好的油类。

??所含脂肪酸,与皮肤中某些结构越相似,亲肤性越好,渗透率越高。

比如:和皮脂中代谢产物脂肪酸相似,所以油酸可以调节角质层,增大角质油脂的流动性,有利于促进渗透(也有例外,比如。并且“油酸的促渗机理”对皮肤是否“有益”,还需要另外探讨)。

中高浓的必需脂肪酸,参与角质脂质结构的构建,促进的生成,和皮肤相容性非常好,也决定了它的渗透性很好。再加上它们本就是更容易通过皮肤的脂溶性成分,选对油,以“水油水”的方式来打底,相比直接涂抹”水“,更有利于促进吸收。

当然,最重要的前提是:

一定要选对“油”!

毕竟还有很多“油”,渗透性很差,属于,糊一脸反而阻碍了后续吸收。

先乳后水

“先乳后水”是ALBION提出来的,“渗透乳“也同样是利用小分子脂质来帮助后续不易被皮肤吸收的水溶性成分的路数。

比如,产品使用的主要油脂丙二醇二癸酸酯,甘油三(乙基己酸)酯,搭配一些野大豆甾醇类、氢化卵磷脂等,都是与皮肤亲和度较高的成分。

这些亲肤也足够小的脂质成分,有促进渗透吸收的效果,但对产品中其它成分和整体配方的要求很高,不是随便加点脂质成分就有效。

此外,“渗透乳”的标准使用方法是用棉片擦拭,这本就是一个轻微打磨角质的动作(去角质),有利于“打开”皮肤屏障。但这种以“打磨皮肤屏障”为条件的促渗思路,我们不喜欢,偶尔为之可以,但如果是每天2次,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意思。

小x瓶,肌底液能促进吸收,

0秒上脸才有效?

0秒上脸,是指清洁后先涂肌底液,后续再接水、精华、乳液/霜等。

清洁后直接涂精华的做法,在日本比较常见,日系品牌中的此类产品也特别丰富,前面说的“先乳后水”是一种;还有其它思路的,如花王的碳酸护肤美容液,黛珂小紫瓶等。

这些产品主要有两种:

??以脂质体包裹保湿成分,促进自带保湿成分的吸收。

??通过促角质代谢成分,促进其他成分的渗透。

而我们菇凉最熟悉的肌底液,就是各种小x瓶了。和上述“日系肌底液“并不相同。

从配方角度讲,我们的这些“小x瓶“肌底液的配方构架,和普通精华没啥区别。大多主打酵母类发酵成分,共同点就是都有促进角质代谢的作用(修复,指的是修复”光损伤“)。

时光机??

小棕瓶,小黑瓶,小绿瓶,神仙水:双十一最大赢家,预售超6亿。不睡觉也要抢它,值吗?

有一些“小x瓶“肌底液,还会再进一步添加更多促渗成分,如酒精、辛基十二醇等(兰蔻小黑瓶、HR小绿瓶)。

以及更多促进角质代谢的成分,诉求帮助后续产品吸收,比如兰蔻小黑瓶中是HEPES(羟乙基哌嗪乙烷磺酸)可以促进蛋白酶的活性,有剥脱角质和促渗作用。HABA小白瓶是添加了双-二乙氧基二甘醇环己烷1,4-二羧酸酯,这是个既亲水又亲油的促渗剂,通过扰动皮肤间脂质,让角质层暂时打开通道进行促渗,虽然相比酒精、丙二醇等温和一些,但仍然是在“打磨角质层”上做文章。

总而言之,这类在打磨角质层上做文章的肌底液,皮肤屏障不够强大的皮肤,就不要用了,反而容易造成王牌+王牌=鸡肋甚至毁肤的反效果。

很健康的皮肤:用在其他精华(甚至爽肤水)之前,可以起到促角质代谢、有利于其它产品吸收的作用。但鉴于“打磨角质”的促渗方式,也是对屏障的一种削弱,有些促渗剂本身就有刺激性,我们不建议清洁后第一步就用小x瓶,用在爽肤水与其它精华液之间,就足矣了。

点击“在看”后,截图发送到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otongcaoa.com/sltx/9858.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小通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