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口味重,总觉得嘴里没味道中医认为,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意思是,脾有没有毛病,可以通过嘴唇的色泽和口味等观察出来。《黄帝内经》里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意思是脾和口味是相通的。#心气通于舌,舌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舌虽非窍,手少阴别脉循经入心中,上系舌本,故得心气通舌也。脾气通于口,口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足太阴脉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故得气通口也。谷有五味,舌已知之,五谷之别,口知之也,故食麦之者,不言菽也。脾开窍于口,指脾胃的功能可以从口反映出来。反映了脾的运化功能与人体的食欲、口味的关系。脾气健旺则知饥欲食。脾病则食欲不振,脾虚则口淡无味,脾热往往口有甜味。#一个人如果脾气不足,他的口味往往会出现问题。比如有的人总觉得嘴里没有味道,或者嘴里会出现异常的口感,这就是脾气不足的表现。我曾经见过一位小患者,家长在叙述病症的时候,突然对我说孩子的口味非常重,吃菜时喜欢加很多盐,一定要别人都觉得味道很重了,他才感觉有味道。听到这句话,我就初步判断这孩子的脾有问题,于是让孩子的爸妈常给孩子吃一些养脾的山药、莲子肉等食物。一段时间之后,孩子的妈妈告诉我,孩子的口味逐步恢复正常了。这就是中医理论的神奇性。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孩子出了什么问题,但我们可以根据中医理论去分析、去解决问题。什么是脾“其华在唇”?意思是脾的问题可以通过嘴唇的色泽判断出来。比如孩子正常的时候,嘴唇的颜色应该是嫩红色的;如果脾阴不足,嘴唇往往是鲜红色的;嘴唇是淡白色的,那就要考虑孩子是不是脾血不足,或者是受寒了。一般来讲,受寒引起的嘴唇淡白是暂时的,身体暖过来颜色就能恢复正常。如果是血虚,唇色长期淡白,此时就要警惕了。以上是第一种脾虚的孩子胃口不好,饮食不香,口味变重。第二种情况什么叫肝旺脾虚的小儿胃口不好,厌食啊?有些小孩,不听话、叛逆,而且脉弦,这个从中医辨证来看,就得考虑是不是有“肝旺”的一面了。肝气不平,克犯脾胃,则运化失常,胃纳欠佳,所以就吃不下东西,总觉得胃胀,而且脉象偏细,面色不好,便溏。舌淡苔白,说明气血不丰,舌苔微腻,说明脾虚有湿。这时候怎么办啊?打啊、骂啊什么的,不管用。咱们关键是得调肝和胃、化食消积啊。其实,这涉及到中医里头的一种认识,就是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离不开肝的疏泄之能。肝疏泄失常,脾胃运化就出问题。古人的话讲,就是“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疏泄之,而水谷乃化”。有位老大夫却说,这是小患者肝旺脾虚,他肝胃不和所致。你们越是打他、骂他、约束他,他的情况越糟糕。接着,老大夫给写了一张配伍。银柴胡10克,白芍10克,陈皮6克,木香3克,北沙参15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炒麦芽10克,神曲15克,焦山楂10克,胡黄连6克,甘草6克。所有这些药材,开水煎30分钟,每日煎服3次,每日一剂,一个月为一个疗程。白芍是用来疏肝柔肝的。麦芽、神曲、山楂这三仙,显然是消食的。银柴胡和胡黄连,清热除疳积,陈皮、木香、茯苓、白术用于健脾和胃、行气导滞。北沙参可以养阴,缓陈皮、木香、白术之燥性。银柴胡和白芍搭配,还有辅助疏肝柔肝的作用。最终,这个孩子用了十多剂,饮食、大便基本正常了,吃东西不胀肚,而且性情较为温和。这让全家都非常高兴。老前辈说,这个配伍方式,在业界是有名的,上世纪90年代曾经引起过中医儿科学界的重视。它主治的,就是肝旺脾虚的小儿厌食。附:根据口味变化,辨口味知疾病脾开窍于口,口主迎粮,又为胃之门户。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脏腑皆禀气于胃,所以,五脏六腑之气亦皆发于胃。若五味偏嗜,则又可因味之阴阳偏胜而破坏脏腑的阴阳平衡,使五脏各受其伤。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由上可见,口乃胃之门户,司咀嚼而知五味,五谷经口之咀嚼,胃之腐磨,才能化精微而充五脏,反之,五脏阴阳的偏盛偏衰,亦可通过胃反映于口而出现不同的味觉。所以,口味的改变和所喜,可以反映脏气的盛衰,成为诊断的依据,而且可以通过对口味的改变,来调理脏腑功能的失调。1、口苦苦为心火之味,但火常发于木,故口苦常见于胆热或肝火旺盛的患者。《黄帝内经》云:“此人数谋虑不决,故气上逆而为之苦”,还把口苦称为“胆”;又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可见,口苦一证,当消肝胆,中医文化常以小柴胡汤加黄连、龙胆草、栀子治之。也可以用药膳配合调理,比如用气郁体质佛手橘皮膳食粉和阴虚体质桑叶枸杞膳食粉的理。2、口甘甘为脾之味,口甘常是脾湿蕴热所致,《黄帝内经》称“脾瘅”。必以芳香清化治之,中医文化里常用藿香、佩兰、茵陈、通草、枳壳、厚朴之类。也可以配合湿热体质栀子薏米膳食粉调理。3、口酸酸为肝之味。肝气偏胜则热,肝热则乘脾,脾之味为甘,甘遇热腐则为酸。故治当辛开苦降,清热燥湿,制肝兼渗酸腐,中医文化用左金丸加苍术、厚朴、神曲治之。也可以用湿热体质栀子薏米膳食粉和阴虚体质桑叶枸杞膳食粉调理。4、口咸咸为肾之味。口咸往往是脾湿,土不制水所致,中医文化里故当从脾治,用二陈汤加藿香、吴茱萸、厚朴、苍术治之;或用胃苓汤亦可治之。也可以配合痰湿体质霍香木瓜膳食粉调理。5、口麻辣辛为肺之味。肺热则口内有辛辣味或有腥气,或伴见舌上有麻辣感,须消肺热,中医文化里当用泻白散加黄芩、桔梗、鱼腥草治之。也可以配合阴虚体质桑叶枸杞膳食粉调理。6、口淡《黄帝内经》云“脾和则口能知五味”,脾与胃相表里,实际上口淡不知五味,饮食不香,是胃气虚的表现,中医文化里当以六君子汤为主,视其寒热而治之。如果寒了,口淡而流清水,属胃中虚寒,脾失统摄,宜温中健脾,方以理中汤为主,可以配合气虚体质茯苓山药膳食粉和痰湿体质霍香木瓜膳食粉;如果热了,口淡且腻,甚则呕恶,属胃中湿浊,可以配合茯苓山药膳食粉和栀子薏米膳食粉,也可以用平胃散加藿香、白蔻仁治之。7、口臭若无口疮或牙痛病而口臭者,多为食积,胃火熏蒸所致。需以消食为主兼清胃火,中医文化里用平胃散合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黄芩、连翘、石膏治之。也可以配合气郁体质佛手橘皮膳食粉和湿热体质栀子薏米膳食粉调理。王幸福治口臭方①甘露饮: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石斛、黄芩、茵陈、枳实、枇杷叶、甘草。(效尤佳)。②祛臊方:黄连、枳实、甘草各5g,焦山楂、钩藤各15g。此方系浙江老中医胡宝书所传秘方,经数代应用,历验不爽。胡氏认为,祛臊方要旨在于一个“导”字,即借助药物作用引导体内上冲之浊气下降,这是治疗口臭的中心环节,再配合辨证用药,则效果更佳。关于口臭一症的治疗,临床上分为两类。一是龋齿造成的,二是肠胃积热造成的。这里指的是后者。胃肠积热一般都用清胃散或玉女煎,但是临床上都达不到%有效。但有方可以做到,这就是甘露饮。8、口渴多属热证,亦兼见于湿郁津不上承等证,也是消渴等一些大证的一个常见症状。可以配合佛手橘皮膳食粉和湿热体质栀子薏米膳食粉调理。9、口涩往往系风热搏结所致,中医常用防风通圣散表里双解即可。10、口麻“血瘀则刺痛,血虚则麻木”,故口麻为血虚不运所致。妇女产后或大失血后,多出现口麻,中医常用当用圣愈汤(四物汤加黄芪、党参)调理。也可以配合血虚体质龙眼大枣膳食粉和血淤体质桃仁山楂膳食粉调理。总之,口属九窍之一,乃仓廪之窗,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识到口虽是局部器官,但它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口之所以能纳五谷、知五味,必须依赖于脏腑的精气上行灌输。同样,当某脏腑功能失调,出现虚实盛衰,寒热偏颇时,即可引起口味之异常变化,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味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所出现的特殊口味,来辨察脏腑功能的寒热虚实,从而获得较好的调理效果。附:调理脾胃肠道,改善胃口的小儿推拿穴位按摩给家长们几组穴位按摩,一天两次,可有效缓解小儿厌食。:板门位置在拇指下。:掌面大鱼际肌之中点,重按有酸麻感,为胃全息反应点。:清胃热、止吐泻、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通调三焦之气,主治脾胃运化不足导致的积食、消化不良,帮助小儿解决胃动力不足的问题。:位于食指桡侧面,食指尖至虎口成一条直线。:用一只手托住孩子的手掌,暴露桡侧缘,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拇指螺纹面从孩子手掌虎口推向食指指尖。: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治疗便秘、食积等症。:四横纹位于四指掌指间关节横纹处。:用拇指桡侧缘或食、中指螺纹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消胀(腹胀)、退热(口舌生疮、脾胃之热)、散结。:四横纹位于四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用拇指逐个掐揉,掐一揉三。:消食导滞、祛痰化积,对食欲不振、疳积、腹泻、腹胀、腹痛有很好的调理作用。:中脘位于肚脐直上4寸。:用一手大鱼际着力按摩该穴位,按揉1-3分钟。: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多用于防治腹痛、腹胀、便秘、疳积等症。脐旁2寸。可按、可揉、可小鱼际橫擦热,按揉1-3分钟。疏调大肠、理气消滞。: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1寸。:用拇指按揉该穴。:足三里为人体第一保健穴位,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后背正中,整个脊柱,从大椎至长强成一条直线。:由下往上从长强至大椎捏3-5遍,每捏3次向上提一次。:捏脊可以促进孩子脾胃消化,避免肠胃积食。版权说明:以上文章由罗大伦等老师的文章综合而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END-
往期推荐
孙瑾臣:儿科常见病的临床用药经验张士卿教授治疗小儿食积咳嗽经验阅素灵:15种步入中医之门的路径为什么现在的很多孩子都贫血?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比比皆是?它被誉为“扶正祛邪第一方”,不仅用于感冒、咳嗽、抗病毒,还有更多妙用!从中医角度看如何养好孩子的脾胃?孩子感冒,中医这些外治法很有优势!小儿泻渴热名方:七味白术散(服用方法很重要)不手术,外洗(针刺)消腱鞘炎/腱鞘囊肿于无形33.在外感疾病中与儿科其他方面怀山药的用法大汇总30.孩子感冒老不好,请给他调补脾胃,增强抵抗力,请给他调补脾胃,增强免疫力,请给他调补脾胃。小儿病,经方效果不好时,可试试钱乙方夏季感冒,辨证是关键,碰到了暑热感冒怎么办?如果孩子受湿得寒湿感冒,应该怎么处理?中医儿科专家熊磊:要想小孩少生病,四大原则要牢记孩子感冒的第四阶段(反复阶段)有什么特征?家长该如何应对处理,尽早使孩子恢复健康!祝谌予教授:可运用到儿科的单方验方:9个屡用屡效的小方子该如何辩证用药?孩子感冒很重的第三阶段(表里俱热阶段)有什么特征?这个问题很关键,孩子嗓子痛是咽痛,还是喉痛,会直接影响到如何用药,所以要问清楚,才能如何用药!在中医治疗外感的时候,家长们必须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中药千万不可久煎。十种方法让孩子背部暖起来,感冒就能很快好!沈氏女科:保和丸(保和颗粒)乃儿科“通治方”小儿发烧的17种分型治法和护理要点孙瑾臣:治疗儿科疾病的“药食同源”类药物经验如何让孩子不发烧,正气不足,孩子就容易感冒//////////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otongcaoa.com/syzy/11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