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小通草 > 小通草使用注意 > 正文 > 正文

有四逆汤之名,无附子干姜之实的当归四逆汤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7 19:17:17
第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手足厥寒”,伤寒论之前的条文都是厥冷、厥逆,只有这里是厥寒,寒的程度要重于冷,所以手足厥寒重于手足厥冷。这种患者的手足会恶寒怕冷,因血液循环不好而发青,严重的手指尖发白,放入热水中会有刺痛感,西医称为“雷诺现象”。“脉细欲绝者”,《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脉是血之府,血少府就小,所以表现为脉细。前面学过脉微、脉微细,微是指脉搏动的力量,属阳虚。细是指脉的宽度,细若游丝,说明脉管里血不足,属血虚。脉细到了快要断绝的地步,说明流到手足的血已经相当少了,所以手足厥寒。脉微欲绝的手足厥冷是阳衰,四逆汤主之。脉细欲绝的手足厥寒是血虚生寒,当归四逆汤主之。“当归四逆汤主之”,《伤寒论》中冠名四逆汤的,这是个异类,有四逆汤之名,无附子、干姜之实,所以柯琴提出问题:“此条证为在里,当是四逆本方加当归,如茯苓四逆之例。若反用桂枝汤攻表,误矣。既名四逆汤,岂得无姜、附”?那么,柯琴所言有无道理呢?既然涉及到四逆汤,就离不开三阴病,由于肾阳不足,不能温煦下焦,或者由于脾胃阳虚,不能温煦四末,所以才出现四逆或者手足厥冷的现象。厥阴病与少阴病其实不好区分,因为厥阴病也有脉微而厥,条就是由于脏寒,脉微而厥。那本条的手足厥寒是不是脾肾阳虚所致的呢?本条虽然冠以手足厥寒,但主要矛盾还真不在脾肾阳虚上。肝“体阴而用阳”,肝虽然是藏血的,但肝阳不足则影响血的流动,厥阴之脏寒主要表现为肝寒,如果肝阳不足以温血,则厥阴寒化,体内的血本来就凉,再加上血少,到了四末,血中之热也就散的微乎其微了,所以表现为手足厥寒。在这种情况下,仲师恐干姜、附子耗散阴血,所以弃四逆汤不用,而另起炉灶。之所以仍用四逆汤之名,主要是因为手足厥寒的四逆证仍是主要矛盾,而犯罪嫌疑人由阳气虚变成了阴血虚,阴血太少,不足以温煦四末,于是以桂枝汤打底,加减之后形成专属于阴血不足的当归四逆汤。《神农本草经》:“当归,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虐,寒热,洗在皮肤中(大观本,洗音癣)。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煮饮之”。味甘能补,性温除寒,后世医家皆言当归补血,其实当归没有补血之功。当归的功效就藏在名字里,“使阳气当归于阴血之中”,诸阳归阴,则肝寒自除。桂枝汤在本方中既不是柯琴所言“攻表”,也不是刘渡舟刘老所言“治外寒”,而是建中的,伤寒中没有什么补气补血的概念,只有建中的思维,建中则生津液,津液是气血之源。只是,虽用桂枝汤生出津液,没有动力,运转不起来也不行,所以加当归还有推动血脉运行的作用。桂枝生姜皆辛温,但生姜主发散,走表,所以去生姜,让芍药引桂枝入里以温肝化寒,“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大枣、炙甘草,既可以甘以缓之,又可以益气生血,大枣在本方中用到二十五枚,仅次于炙甘草汤的三十枚,取“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之意。脾胃为中土,二十五枚大枣,就是为补中土,养阴血而设。其次,《易经·系辞传》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天数指一、三、五、七、九阳数,此五数相加为二十五。地数指二、四、六、八、十阴数,此五数相加为三十,二十五是阳和数,三十是阴和数。当归四逆汤证手足厥寒,用大枣二十五枚,也有阳盛、阳之极的意思。通草,注家认为古代的通草就是今天的木通,《神农本草经》:“味辛平。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在本方中,通草主要是除寒,通利血脉,协助当归,将桂枝汤生出的气血津液,输送到手足四末。虽然本证是血虚而致四逆,没有用干姜附子,但温经也是要有足够的热性药,所以仲师在桂枝、当归的基础上,又加了辛温的细辛以温里,里寒去而血脉自温,厥寒自复。当归四逆汤有散寒通脉之功,广泛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综合征、冻伤等血虚寒凝,经脉瘀阻的疾病。第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课前思考:1.内有久寒为病机,具体会表现为什么症状?2.为什么当归四逆汤要去生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又要加生姜?3.生姜温阳之力不如干姜,既然内有久寒,为什么不用干姜?一得斋主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otongcaoa.com/syzy/11616.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小通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