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是指药物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最初,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的真实滋味或气味,由人体味觉器官(口尝或鼻嗅)直接感知。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不同的滋味具有不同的功能效应。《素问·至真大要论》将其概括为“酸收、苦坚、甘缓、辛散、咸软”,就是将五味的作用进行了归纳。后世医家在这一基础上又作了补充,逐步完善了中药五味。
酸味能收、能涩如五味子收敛止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苦味能泄(包括降与泻)、能燥、能坚如大黄泄闭,杏仁降气,黄连泄火,苍术燥湿,黄柏坚阴
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如人参补气,熟地补血,甘草和中,缓急止痛,又能缓和药性,缓解毒性
辛味能散、能行,如生姜散寒如木香行气,红花活血
咸味能下、能软如芒硝泻下,通大便燥结,牡蛎软坚,消瘰疬痰核
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淡味渗湿利尿(归于甘味),如茯苓、通草涩味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归于酸味),如诃子、山茱萸根据药物的作用确定其味,五味自用于归纳药物作用之后,便渐渐发展成了理论工具,人们便采用了以功效类推定味的方法,从而产生了抽象之味。这样就出现了本草所载药物的味,与实际味道不符合的情况。比如大凡具有发散作用的定为辛味,具有补益作用的定为甘味等等。如麻黄并无明显的辛味,因其具有较强的发散作用,故定为辛味。又如石膏本无味,但历代本草均记载其辛味。由此可药物五味经历了“味(口尝之味)→功能→味(性能之味)”的认知过程。尤其是性能之味,已经脱离或部分脱离口尝直接感受之味,是药物实际效用的总结,对临床用药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