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某日下午,我正值班,有同事来问:“你们主任在吗?”“没!”“哦!”伊一脸失望,转身走了,忽又转回来,道:“要不内什么,找你吧!”“啊?”“我家亲戚在外院住院,高烧老不退,本来想找你们主任去会诊,他不在,你先给开个方子吧?!”“呦!您看我这儿上着班呢,不能出诊呀!”“没事儿,就今儿晚上先吃一副。明天再说。”嘿!这才叫“病急乱投医”呢!不看病人就用药,是医生之大忌。但“不失人情”,又让我抹不开。仔细问了病情,忽然记起张炳厚老师的撒手锏——“三石汤”,正是用于久治不愈之高热。心中暗道,既是名医经验,不如先用此方抵挡一阵,料无大错。照葫芦画瓢,依方而书,给伊持去。次日,伊来,径道:“今天体温降到37.8℃了,你再开几副吧!”……
三石汤出自《温病条辨·第四十一条》:“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三石汤主之;……。”方由飞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金汁、白通草八味药组成。书中方论:“此微苦辛寒兼芳香法也。……辛凉所以清热,芳香所以败毒而化浊也。”
暑为六气之一,“暑气”专指自然界从夏至到处暑之间的主气,具有炎热、升散的性质,若夏时暑气太过而致病,即称为暑淫邪气。暑多(必)夹湿。清热利湿是治疗“中暑”的重要法则。
滑石,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本草纲目》:“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上能发表,下利水道,为荡热燥湿之剂,发表是荡上中之热,利水道是荡中下之热,发表是燥上中之湿,利水道是燥中下之湿。热散则三焦宁而表里和,湿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利。”历来是清热利湿解暑的主力。此方中为君药。
生石膏,甘、辛,寒。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本草衍义补遗》“石膏,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入手太阴、少阳,而可为三经之主者。”津门名医张锡纯,人称“石膏先生”。他说:“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症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医学衷中参西录》
生石膏有个别名也叫“寒水石”。历史上,与真正的寒水石曾一度混淆不清。其实在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等各方面,二者都有所差别。
寒水石,辛、咸,寒。入心、胃、肾经。清热降火,利窍,消肿。《名医别录》:“除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烦满,口渴,水肿,小腹痛。”它与生石膏一样皆为辛寒之品,都善退热,除烦止渴。但生石膏味甘,归肺、胃经。主气分实热,所主病位在中上焦。寒水石则“其味辛咸,入肾走血”,为“治心肾积热之上药”。主清血分热,治在下焦。二药合用,清利三焦,透泻气血,方中用为臣药。古方中,生石膏和寒水石的合作,时常可见,《小儿药证直诀》有“玉露散”:“治小儿伤热吐泻黄瘦,”是二石加生甘草。《素问病机保命集》载“双玉散”:“治痰热而喘,痰涌如泉。”是二石等分为末,人参煎汤送下。
飞滑石、生石膏、寒水石,三石的配伍,由来尚矣,“紫雪丹用为君药”。《方脉正宗》中亦载:“治五脏六腑积热,天行时气疫热,以致烦满消渴:凝水石、石膏、滑石各五钱,甘草二钱。研末。每服一钱,白汤调服。”貌似三石汤的精简版。二石联手,已然无敌;三石合璧,所向披靡。暑湿弥漫三焦,三石“取其得庚金之气,清热退暑利窍,兼走肺胃者也。”能清宣上中下三焦暑湿之邪。
方中以:
杏仁宣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暑湿易化;
竹茹清泄中焦邪热;
通草清利下焦湿热;
银花、金汁涤暑解毒。
书中暗表:“杏仁、通草为宣气分之用,且通草直达膀胱,杏仁直达大肠;竹茹以竹之脉络,而通人之脉络;金汁、银花,败暑中之热毒。”全方重在清暑泄热,兼以利湿。
要多说一句的是“金汁”,《药性切用》上说:“金汁,性味苦寒,大解热毒;治温热时行,昏热势剧者,用以灌之。即粪清埋土化水,年久佳。”今人已多弃用。但近年研究显示,“粪便移植”不仅有益肠道菌群平衡,而且于全身亦大有裨益。可谓“换汤不换药”。
张炳厚老师用三石汤,当然不仅限于中暑,而是广泛用于不明原因发热中。张师总结:“发热日久,持续高热,夜甚昼轻伴汗出黏手、异味浓厚及身热不扬等症,用之最佳。”
此方一派寒凉,若非实热,不宜用之。临证加减,存乎一心。
两年前,遇一外省病人,发热半载,屡治无效。当地怀疑是“布鲁斯杆菌病”。见其舌大满口,光红无苔。因思舌大乃脾虚湿盛也;无苔非热伤气阴乎。是湿热蕴久,耗气伤阴之候。遂以三石汤加人参、鳖甲之类。两周后复诊,热已大减,消息两月,诸恙平复。
I声明信息:
本文选自:《北京中医药学会》公号,作者:姚卫海。本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otongcaoa.com/syzy/8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