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小通草 > 小通草用法用量 > 正文 > 正文

名著经方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8/17 14:51:19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7164650.html

一、《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著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书名虽冠以“黄帝”,书中内容是以黄帝与岐伯问答的形式出现,但其实并非黄帝所著,也非黄帝时代的著作。它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后又经两汉时代或更晚一些时期的学者的修订和补充,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等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气

《黄帝内经》中对于“气”的阐述很多,既包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之气,也包括人体的阳气,精气,卫气和营气等等。“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人体有阳气,就像天上有太阳,太阳如果不能正常运行,万物就不能生存,人体的阳气如果不能正常运行,就会折寿而不能生长壮大。

人体的精气也是元气,又叫肾气,“肾为先天之本”,肾气盛则筋骨强劲,肾气衰则筋骨无力,形体衰老。当今有的年轻人未老先衰,几乎都是因为透支了肾气,损伤了元气。

“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营气能在经络中循环往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摄入的食物是关键。营气将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物质运送输布到全身各处,卫气则像卫兵一样在身体表面时刻防御“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侵袭。

气虚之人,肌肤塌陷干瘪,就像卸了气的皮球;气足的人,肌肤饱满有弹性,像充足了气的皮球。“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管是血道,经络是气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只有了解了各种“气”,才能通过顺应、控制、调节等等手段防患于未然,达到“以此养生则寿”的目的。

2、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述,“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规律,一切事物千变万化的总纲和根源,也是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根本。所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也必须求之于阴阳这个根本。

普通人往往很难理解阴阳,因为这实在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就整个身体来说,外部为阳,内部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

中医辩证诊断,讲究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阳虚有寒,阴虚有热,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中医治疗,主要是舒经通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春夏秋冬四时的阴阳,是万物的终始,死生的本源,务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同时特别强调“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足可见了解阴阳、顺应阴阳、调摄阴阳的重要。

3、五行

运气就是五运六气的简称。五运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对地球和人体的影响,六气就是大自然的风寒暑湿燥火。金木水火土,在天为五运,在地为五行。五行的相生相克是道家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工具。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黄帝内经》将木火土金水这五行跟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以及五音、五谷等等一一对应。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的功能因其属性的不同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利用脏腑的五行生克规律就可以推测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4、中庸思想

《黄帝内经》的中庸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和”与“平”。养生不仅是要身体健康,更是要身心和谐,而且要与自然和谐融入。人体内或者人与自然失和的时候,人就会不舒服甚至生病,应该积极地加以调和,使之回到平衡的状态,达到“内外调和,邪不能害”的目的。

中医调理治疗疾病的目标就是一个“平”字。中药的药性分为“寒、热、温、凉、平”,人体的体质也分“虚、实、寒、热、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使身体阴阳平衡,所以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中庸之道不是简单的万事折中,而是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一种层次。现在很多人不是努力维护和提高这个境界,而是人为地打破这个状态,夏天开空调,冬天去汗蒸,春夏不养阳,秋冬不养阴,导致疾病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不亦悲乎。

二、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公元50~54年——公元25~29年)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中国传统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东汉南郡涅阳县人。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杂病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六经八纲辨证

《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即六个层次)和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

太阳病证

临床表现:恶风寒、脉浮、头项强痛

太阳中风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治法:调和营卫、祛风解肌

方剂: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太阳伤寒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剂: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太阳变证

栀子豉汤证: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身热、汗出、气喘、咳嗽、咯痰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下利不止、身热汗出、气喘

真武汤证:心悸、头晕、站立不稳、发热

栀子豉汤证:清宣郁热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清宣肺热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清热止利、表里双解

真武汤证:温阳利水

阳明病证

主要病机:“胃家实”(胃肠燥实证)

阳明病热证

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引饮、心烦躁汗大出、大渴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治法:辛寒清热

方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白虎汤)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的鉴别要点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则神错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治法: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方药: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

少阳病证

少阳病本证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欲呕、脉弦

治法: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半夏)

少阳变证

大柴胡汤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

治法:和解少阳、泻热通腑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烦惊谵语、小便不利

治法:和解枢机、驱邪畅气

太阴病证

太阴病本病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或弱

治法:温中健脾、散寒燥湿

方药:四逆汤或理中汤

   甘草、干姜、附子(四逆汤)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理中汤)

太阴病兼表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痛、便溏、脉浮

治法:轻散表寒

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太阴腹痛证

临床表现:腹满时痛或大实痛、拒按

治法:轻者通阳益脾、活血和络

   重者通阳益脾、活血和络、泻实导滞

方药:轻者桂枝加芍药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重者桂枝加大黄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大黄)

少阴病证

少阴病寒化证

四逆汤证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

治法:急救回阳、温经散寒

方药:四逆汤(甘草、干姜、附子)

真武汤证

临床表现:腹痛、下利清谷、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肢体水肿、心悸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附子汤证

临床表现:身体、骨节疼痛、手足寒、背恶寒、脉沉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附子汤(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

少阴病热化证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

黄连阿胶汤与栀子豉汤鉴别要点

共同点:均以心烦不得眠为主证

不同点:前者属虚,后者属实

厥阴病证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脉微、四肢厥冷、呕吐或吐蛔、病者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

治法: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方药: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厥阴病寒证

临床表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治法: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药: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大枣、炙甘草)

六经病证的传变

传经: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

循经传: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越经传: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

表里传:相互表里的两经相传者

医论方案

《伤寒杂病论》载方3个,《金匮要略》载方个,除去重复,两书实收方剂个。这些方剂均有严密而精妙的配伍,例如桂枝与芍药配伍,若用量相同(各三两),即为桂枝汤,治疗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和证;若加桂枝三两,则可治奔豚气上冲,若倍芍药,即成治疗腹中急痛的小建中汤。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若桂枝汤加附子、葛根、人参、大黄、茯苓等则可衍化出几十个方剂。

《伤寒杂病论》在剂型上也勇于创新,其种类之多,大大超过了汉代以前的各种方书。计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灌肠剂、阴道栓剂、肛门栓剂等。此外,对各种剂型的制法记载甚详,对汤剂的煎法、服法也交代颇细。

《伤寒杂病论》对针刺、灸烙、药摩、吹耳等治疗方法也有阐述。对急救方法也有收集,如对自缢、食物中毒等的救治就颇有特色。其中对自缢的解救,很近似现代的人工呼吸法。

三、傅青主与《傅青主女科》

傅青主(~),名山,字青主,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医学家、思想家、诗人、学者、画家和爱国志士。《傅青主女科》共二卷,是清代的妇产科专著,由傅青主编著,简要论述了妇女经、带、胎、产诸疾八十症,列方八十三首,另附“产后编”。医论独有见地,通俗易懂,立法严谨而灵活,制方精良且不矜奇立异,疗效卓著而备受中医妇科医家尊崇,堪为妇科之精典。

傅青主原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别字公它,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小时候是读书过目不忘的神童,成年后入仕途,一路顺风顺水,二十岁时就小有成就,成了一名廪生。二十二岁时,他娶了妻子张氏。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年张氏病逝,让傅青主人生的巨大打击,此后,傅青主终生未再娶妻,潜心研究医学,终成一代名医。

主要贡献:

、《傅青主女科》体例新颖,一目了然,处方要而不繁。

2、辨证论治以肝脾肾三脏立论,治则以培补气血、调理脾胃为主。

3、对妇科的贡献:生化汤及其运用;重视用药忌宜。

生化汤

《傅青主女科》卷上:“此症勿拘古文,妄用苏木、蓬、棱,以轻人命。其一应散血方、破血药,俱禁用。虽山楂性缓,亦能害命,不可擅用,惟生化汤系血块圣药也。”

组成:全当归24g、川芎9g、桃仁(去皮尖,研)6g、干姜(炮黑)、甘草(炙)各2g

功效:养血祛瘀、温经止痛。主治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固本止崩汤

《傅青主女科》:“固本止崩汤,治血崩昏晕,属虚火方。熟地黄(九蒸)、白术(土炒)各一两,人参、黄芪各三钱,当归(酒洗)五钱,炮姜二钱。水煎服。”

组成:熟地黄、白术(土炒)各一两、生黄芪、人参各三钱、当归(酒炒)五钱、炮姜二钱

功效:益气、补血、止血,主治妇人血崩血晕,属于虚火者

养精种玉汤

《傅青主女科:仿古点校本》:“治法必须大补肾水而平肝木,水旺则血旺,血旺则火消,便成水在火上之卦。方用养精种玉汤。”

组成:大熟地(九蒸)一两(30g)、当归(酒洗)五钱(5g)、白芍(酒炒)五钱(5g)、山萸肉(蒸熟)五钱(5g)

功用:补血生精、滋补肝肾、填精益血,主治身瘦血虚不孕、肝肾精血不足、阴虚火旺证

四、吴瑭与《温病条辨》

清代吴瑭(—),字鞠通,淮阴(今属江苏)人,为温病四大家之一。年著《温病条辨》,为温病通论著作。《温病条辨》仿《伤寒论》体例,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恐简而不明,且免后人妄注,于是吴瑭在各条之下详加辨析议论,故以“条辨”命名。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创立三焦辨证纲领

这是《温病条辨》最主要的成就,由上及下、由浅入深,旨在“认证无差”。吴氏认为,伤寒六经辨证都是由浅入深,但六经是由表入里,须横看;三焦辨证则由上入下,须竖看。两种辨证体系有对立统一、一纵一横之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辨证体系与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叶天士温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互为羽翼,成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2、首先提出九种温病

《温病条辨》论述温病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等九种,兼论了寒湿,指出湿温与其它温病的区别,分别概述了十种温病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诊断、治法、治疗禁忌、方药、预防等,使学者一目了然。补充了《伤寒论》单论伤寒的缺憾,完善了中医学对外感热病的论述。

3、倡导养阴保液之法

在治法上,吴氏以温邪易耗阴液为立法的依据,倡导养阴保液之法,并据临床实践,提炼叶天士医案温病治法,化裁处方,以切实用。如分出清络、清营、育阴多种治法;又以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桑菊饮为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温病治法用方层次清晰。

4、经典名方

桑菊饮《温病条辨》上焦篇风温第6条:“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组成:桑叶二钱五分(7.5g)、菊花一钱(3g)、杏仁二钱(6g)、连翘一钱五分(5g)、薄荷八分(2.5g)、苦桔梗二钱(6g)、甘草八分(2.5g)、苇根二钱(6g)

功效:辛凉解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效

三仁汤《温病条辨》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组成:杏仁五钱(5g)、飞滑石六钱(8g)、白通草二钱(6g)、白蔻仁二钱(6g)、竹叶二钱(6g)、厚朴二钱(6g)、生薏苡仁六钱(8g)、半夏五钱(5g)

功效:为祛湿剂、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效

清宫汤组成:元参心(9g)、莲子心(2g)、竹叶卷心(6g)、连翘心(6g)、犀角[水牛角代](30g)、连心麦冬(9g)

功效:清心解毒、养阴生津的功效。主治温病液伤、邪陷心包证、发热、神昏谵语。

五、钱乙和《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是我国宋代的著名儿科医生,字仲阳,山东郓州(今山东省东平)人。“欲得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便出自于他。《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中医儿科学专著,是北宋钱乙的弟子闫孝忠收集他的临证经验编成的,成书于宋宣和元年(公元9年)。

自古中医儿科便有“哑科”之称。阎孝忠在《小儿药证直诀》序言中所说,“医之为艺诚难矣,而治小儿为尤难”。在此之前,小儿因为诊疗难,并不被重视,中国并没有小儿中医方面的专著。到了北宋,钱乙以丰富的临床经验,由其弟子著成《小儿药证直诀》一书,确立了中医儿科的诊疗体系。

六味地黄丸

主要成分:熟地、茯苓、山萸肉、牡丹皮、山药、泽泻

主要功效:滋阴补肾

适用病症: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卓越贡献

、理论上,总结了小儿生理特点

生理特点:“脏腑娇弱,行气未充”。

致病原因:在外易为外感六淫之邪侵犯,在内易为饮食所伤。

2、诊法上,首创面上目内辩证,尤重望色诊

“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的小儿面部望诊理论。

“目内辩证”:赤者心热、青者肝热、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

3、创立小儿五脏辨证纲领

在卷上以五脏为基础,以证候为依据,将风、惊、困、喘、虚归为肝、心、脾、肺、肾五脏所主。根据五脏辨证确立相应的治法方药,不只适用儿科,导赤散、泻心汤、地黄丸、泻白散等方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内科。

4、治法上,擅于补泻脏腑虚实,重视调治脾胃

遵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大法;

确定了泄心、清肝、宣肺、益脾、滋肾等治则;

强调后天脾胃重要性,处处顾护脾胃升降功能。

健脾开胃膏:以调理小儿脾胃入手,不仅改善胃口,更治疗食积,调理由小儿脾胃问题引起的反复感冒、腹泻便秘、小儿多动症等问题。

《小儿药证直诀》比较全面地揭示了钱乙在小儿病理生理、诊法辨证、治则和临证用药等方面的成就。同时,也证实了其学术思想和医学等方面的成就对中医诊断学、中医辨证学和临床方剂学的突出贡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otongcaoa.com/yfyl/80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小通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